2020年农村贫困地区全面脱贫摘帽之后,下一步“三农”工作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保脱贫不返贫等问题备受关注,也是刚刚开局的“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日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三农”工作重心也面临历史性转移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答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指出这是今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里“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然而,如此短的时间内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后,如果支持政策有所变动,已脱贫群众和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产生自身造血功能,成为了国人关注甚至担忧的问题。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设立衔接过渡期,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这意味着,在过渡期内,现有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也表明尽管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但还不到松懈之时。巩固脱贫基础,从最短板入手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角度而言,相比于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拖后腿”。所以说,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加快补齐“三农”短板。而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基础建设上,此次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多项硬措施,包括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供水保障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精神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具体包括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等等。
当然,不论是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接下来的振兴乡村,打造产业发展的经济内生动力,才是治本之策。
因此,未来要加快构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从而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发展产业时,要做到未雨绸缪,着力规划和培育好相关配套产业。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仅仅局限于完成扶贫任务、短期获益;也不能好高骛远,最终设定的目标实现不了。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规划,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殊为不易,但这远不是终点,未来乡村要振兴,不仅需要现有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还应该继续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人居、文化环境,并探索出农村产业发展的经济内生动力,确保不返贫、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