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示了失联或经营异常的融资租赁公司之后,近期,各省陆续发布辖区内融资租赁企业“白名单”。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官网获悉,经银保监会审核,多批融资租赁公司符合纳入“正常经营类”监管名单条件。
一位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强监管通过分类处置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减量增质”,引导融资租赁公司专注主业。
“预计短期内,行业空壳公司将加速出清,有利于金融稳定。但因宏观经济下行,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资本实力偏弱、集中度偏高的小型租赁公司面临迫切的业务结构调整和资本补充压力。”一位非银分析人士称。
融资租赁行业开出“白名单”
近日,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官网显示,“根据银保监会《关于印发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关于融资租赁行业情况通报和近期加强监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报经银保监会审核,安徽高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7家融资租赁公司符合纳入‘正常经营类’监管名单条件。”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2020年12月22日,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山东省第一批监管名单,将29家融资租赁公司纳入。另外,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21家融资租赁企业纳入第一批监管名单,予以公示。
《2020年中国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不含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SPV公司、港澳台当地租赁企业和收购的海外公司,包括一些地区监管部门列入失联或经营异常名单的企业)约为12156家,较上年底的12130家增加了26家;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65040亿元,比2019年底的66540亿元减少约1500亿元,为2007年租赁业重新开闸后首次下降。
2020年6月,银保监会曾称,融资租赁行业“空壳”“失联”企业数量较多,约72%的融资租赁公司处于空壳、停业状态,部分公司经营偏离主业,给行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北京、上海、江西、湖南、江苏、湖南、青岛、广东等多地、多批次对辖区内疑似失联或经营异常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公示,涉及数量几千家。
莫干山研究院研究员王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按照经营风险、违法违规情形,监管将融资租赁公司划分为正常经营、非正常经营和违法违规经营等三类。在前期,监管将正常经营和违法违规经营的租赁公司做了排查、筛查,公示了“黑名单”。当前,各地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开始公布正常经营的融资租赁公司,为后续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评级分类打下基础,是开展分类处置工作的一个过程,对于专注主业的融资租赁公司是利好。
“银保监会监管文件落地,各地明确细化认定标准。开展分类处置工作后,地方将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促进本地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融资租赁公司实施监督管理,处置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省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具体负责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督管理。目前地方上的部分监管指标仍然具有调整的空间,但压缩售后回租业务,引导行业向经营性租赁转型,服务实体经济是方向。”另外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疫情后行业依然承压
租赁联合研发中心数据统计,2021年2月有2367笔租赁融资到期,并且在未来几个月里,各月累计到期笔数将逐渐上升,持续至4月末。而从已公开披露的融资租赁到期规模来看,2月到期的规模累计超995亿元;3月份受季末影响,到期规模将达到年内的第一个小高峰,超过2000亿元;4月份到期规模有所下降,但也在1500亿元之上。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攀升;另外,永煤集团、华晨汽车、紫光集团等陆续违约,市场反应强烈,融资环境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仍然具有下行压力且风险正在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融资租赁行业在金融体系内的抗风险能力总体不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融资环境及资产质量面临更大的挑战。”联合资信非银分析师贾一晗称。
一家融资租赁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不同于银行流动贷款,融资租赁公司标的物的租赁周期通常在3~5年,甚至10年,目前来看,不少租赁公司的资产质量不好,但不良率低,不过,在未来一段时间,不良有集中爆发的可能。
在资金端,融资租赁行业仍然有一定的“类信贷”属性。当前,融资租赁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银行,约占70%~80%。多数实力不是很雄厚的中小租赁公司难以发债,股东支持也较弱,在资产和资金匹配上,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另外,单一集中度、全部关联集中度较高的融资租赁公司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
“若想打破这种困局,中小租赁公司需要转变发展思想,除了争取政策支持之外,减少影子银行类业务的投放,深入细分行业,挖掘行业痛点,通过专业化、信息化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服务不同于银行授信对象的下沉客户。”上述融资租赁公司高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