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服饰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元代服装肖似汉唐,与汉族衣冠是一个体系,仅仅是发型不同。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结构表现为质孙服。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质孙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一色服,明朝称曳撒、一撒。“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
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 。
《元史·舆服志》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元朝的官服首先讲究颜色,是清一色的,所以叫“一色服”。在元代,质孙衣初为皇帝专用,后成百官、侍卫礼服。《元史·舆服志一》:“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在吸收汉族服制的同时,详尽制订等同国法的朝仪服色,从至元八年八月庆贺天寿圣节开始正式使用,“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冠服车舆“大抵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备仪文。”
自隋唐始,黄色与帝王服饰相关联,据《旧唐书·舆服志》载“禁士庶小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黄”(《元史 舆服志》)。
元朝蒙古皇帝也经常穿黄色御服,但并不是天天穿黄色。所谓“一色服”,指的是一次赴宴穿一种颜色的服装,皇帝和百官有13种颜色的服饰。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
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汉人服饰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元朝末年,元顺帝的奇皇后,把高丽服饰带到了宫中,并慢慢深入到寻常百姓家。有趣的是,此时的高丽国上下却弥漫着一股蒙古风,冠帽加长袍的风尚一直保留到了元朝灭亡。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妆容:主要表现在白皙肤色、飞天眉、突出双眼和唇部以及头发上的装饰等方面。这种妆容风格独特、典雅高贵,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美丽女性所追求的标准。
元朝民间的女子盛行素颜风潮,与唐宋两朝的艳丽与高雅反差极大,整体妆容随意。
后期元朝女子钟爱的颜色基本为单一的暗红色,无论是服饰,还是唇脂的颜色,并且妆容十分的简洁。
民间汉人所画眉式基本承袭宋制,多为蛾眉。
《三风十衍记》云:“窈窕少女,往来如织,摩肩蹑踵,混杂人群,恬不为怪,然不事艳妆 色服,淡扫蛾眉,以相矜尚而已。”
元代汉人妆容
配饰
元朝服饰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帽冠。男人冬天戴栖鹰冠,也称暖帽。夏天时多戴钹笠冠。因形状像钹,故而得名。
官帽:文官戴的帽子,延用宋代“乌纱帽”,官服也学宋朝,按颜色区分品级,一至五品官穿紫袍,六七品官穿绯袍,八九品官穿绿袍。武官是“钹笠冠”配“答忽”,即皮袄,武官主要是蒙古人,有的也愿意穿中原官袍,但头上戴的仍是钹笠冠。
镶珠玉的瓦楞帽,形制与蒙古包很类似,帽冠可以用来区别等级。有方圆两种样式,蒙古官员多戴“四方瓦楞帽”,帽式有高低宽窄,往往镶珠戴玉。
元朝女服汉人配饰及发髻多延旧时样。
最后,我认为当时虽然汉人被划分为最低等,但是汉服却被统治阶级所延用,估计是他们没有可替代的服饰,统治庞大的王朝没有宏大久远的服饰文化做支撑,不得不屈从吧。虽然军事上胜利了,但是文化上胜不了,毕竟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