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黄庭坚
2023-10-11 12:24  浏览:55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01、自幼聪慧,少有才名

黄庭坚,1045年7月28日,生于洪州分宁。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1051年,黄庭坚七岁,他看见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顿生灵感作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052年,八岁,邻居大哥到京城赶考,他又作诗送人赴举:

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02、投奔舅父,学问精进

1058年10月,其父黄庶病逝在康州太守任上。母亲李氏是北宋藏书家龙图阁学士李常的姐姐,

她是一位大家闺秀,曾是闻名乡里的美女,能诗善词。她决定送黄庭坚跟随其舅舅李常游学,让其舅舅管教黄庭坚的学习。

黄庭坚在1059年,从双井明月湾起航,踏上了淮南游学之路。母子临别时,母亲李氏将自作的一首《浣溪沙》抄下,放入黄庭坚的行囊!

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

流水飘香乳燕啼。南浦魂销春不管,

东阳衣减镜仙知。小楼今夜月依依

在舅舅李常身边的三年时间里,黄庭坚博览群书,不仅精心研读百家经典,也广泛涉猎前人和今人的诗文著述,打下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通过李常引荐,黄庭坚在扬州认识了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孙觉。

在孙觉与王平甫的一场诗歌争论中,孙觉发现黄庭坚的才华,十分欣赏这位聪颖少年,并将女儿(孙兰溪)许配给他。

在李常、孙觉等人的帮助下,黄庭坚学业大进。

03、科举之路,一波三折

1063年,黄庭坚参加乡试,为乡试第一名(乡元)。

1064年,黄庭坚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未中,第一次科举失败,黄庭坚沉稳坚强面对。

1065年,黄庭坚回到修水双井,继续在芝台书院、樱桃书院读书深造。

1066年乡试,再次荣登榜首获乡元。主考官李询看到黄庭坚的诗文,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1067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战成功,考中进士,为三甲榜首。

04、任叶县县令,赈灾写诗

1067年,黄庭坚,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叶县是黄庭坚仕途生涯的起点。

1068年,黄庭坚到达叶县,便赋诗一首,名为《初至叶县》:

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

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

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

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

黄庭坚上任后不久,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

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工作。他找房子安置难民,打开粮仓给他们分粮食。

为解决吃饭问题,他叫难民做一些修缮房屋的事,以此以工抵饭钱,为此他还赋诗《流民叹》,记录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公事之余,黄庭坚在叶县迎来了诗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叶县4年多的时间里,黄庭坚创作了一百多首诗作。

任国子监教授,成绩卓著,诗文被欣赏

黄庭坚在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在北都教授期间,续娶北宋诗人谢景初之女谢氏为妻,生育了女儿黄睦,家庭幸福美满。

八年的学官生涯,黄庭坚勤耕文坛,潜心专研。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文彦博给予黄庭坚八年教授生涯的考评是“卓异”,并推荐他参加吏部选官。

主政泰和,整吏治,抗盐税

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1080-年,36岁的黄庭坚被贬为泰和县长。黄庭坚为此写道“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

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他整吏治,抗盐税、察民情,被百姓称为“黄青天”。

公事完成之余,登快阁赏景,诗兴大发写下《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他坚持平易宽简施政理念,关注民生疾苦,呵护百姓利益,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的从政为官主张,深受百姓爱戴。

德平任职

1084年泰和县县长黄庭坚,莫名其妙地被降为镇监,他的主要任务却是管理集市、监督税收与治安。

德州通判赵挺之迎合上级思想,想在德平镇推行“市易法”。

身为德平镇监的黄庭坚认为,德平地小民穷,集市太小,若实行“市易法”,集市聚集起来的民众必然星散而去。

黄庭坚虽然降职在德平镇任公职,时间很短,半年不到,但创作了《送王郎》在内的数篇优秀诗文,最有名的代表作《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京城任职

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事母至孝

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因《神宗实录》被贬

1095-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

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

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铁龙爪案”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

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黄大临不远万里送黄庭坚到达黔州,兄弟情深,为此,黄庭坚写下著名的赠别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1096年,黄叔达带领自己全家和嫂子石氏、侄子黄相等亲人,从芜湖千里迢迢来看望黄庭坚,一直到第二年才到黔州。

兄弟见面时,黄庭坚写下了著名的词《谒金门·示知命弟》。黄庭坚兄弟,情义振千古。

任职黔州,兴办教育

黄庭坚在仕途上再次受挫,但并没有由此消沉,于是化危为机,积极耕耘文途。

他整天从事教学生读书,写诗作词,研习书法,品评朋友的诗作,受朋友之请题写铭文等文化工作。

在神奇的巴蜀大地,他化腐朽为神奇,其诗词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黄庭坚在黔州修建茅屋,办私塾,教育侄儿(侄子韩十、儿子黄相)和彭水学子。

黄庭坚在《与七兄司理书》说:(私塾)日为之讲一大经,一小经,夜与说老杜诗。

黄庭坚开办的摩围私塾,是彭水历史上最早的私塾,他也是授课学历和水平最高的老师,巴蜀人们纷纷把自己的子孙送到摩围私塾读书学习。

他还经常被邀请到郁山为大人讲学,所讲学的地方被黄庭坚题为“万卷书堂”。

巴蜀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纷纷来听课求教。

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1097年,他前往涪州(今重庆涪陵区)迎接胞弟黄叔达等家人,因堂弟黄嗣直(黄叔向)为涪陵尉而停驻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他多次到涪州北岩讲学,为程颐的讲学堂题名“钩深堂”。

在宜宾市期间,黄庭坚收集杜甫在巴蜀创作的诗文,把所收集的300余首诗全部书写成文;

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杨素的资助下,全部刻成诗碑;杨素在丹棱老家建造高堂广厦来陈列这些诗碑。

在1100年竣工之际,黄庭坚欣然命名“大雅堂”,并作《刻杜子美巴蜀诗序》和《大雅堂记》叙其事。


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

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与苏轼相识相知

黄庭坚第一次与苏轼直接交流就是通过书信,忐忑与紧张,仰慕与崇拜,全写在了《上苏子瞻书》这封信里。

他说,“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心之所期,可为知者道。”大意是距离挡不住我们心意相通,你就是我的知音。

33岁的黄庭坚大胆地对偶像“表白”了。 而苏轼郑重地写了《答黄鲁直》予以回应:“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

其实当时苏轼已是名扬四海的大家,而黄庭坚默默无闻,可见苏轼何等赏识黄庭坚。

确认过诗文,你是对的人。此后,两人书信来往,疯狂写诗,短短三年间写了百余首诗歌。

平均十天一首的节奏,直接拉动了古代快递业、笔墨纸砚业的发展。

苏轼写《春菜》,黄庭坚和《次韵子瞻春菜》;苏轼写《薄薄酒》,黄庭坚和《薄薄酒二章》;

苏轼写《除夜病中赠段屯田》,他读完后就写了首《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感慨“公才如洪河,灌注天下半。”

一个是文豪偶像,一个是新星迷弟,因诗结缘而互相欣赏。

一提到苏轼,黄庭坚满脸的崇拜,“君闻苏公诗,疾读思过半。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简直是个十足的小迷弟。

作为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在当时的文人中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评价让黄庭坚名气骤涨,很快在文坛站稳了脚跟。有趣的灵魂诗酒为乐 惺惺相惜

黄庭坚与苏轼虽名为师徒,实则好友。两人相知半生,书信往来多年,却只在京城相聚过三年。

同时在京城做官的那三年,两人朝夕相处,品茶饮酒,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相见恨晚。

1072年,苏轼对孙觉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也,何用我称扬。

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1078年,34岁的黄庭坚写了两首古风投寄给苏轼,以表仰慕之意。苏轼随即复书和诗,对黄庭坚极表推奖。

从那时开始,苏、黄之间有了唱和活动。

从黄诗《次韵子瞻春菜》、《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和苏诗《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等可以知道,他们的唱和注重在押险韵等方面争奇斗巧。

可是由于两人不在一地,又经常改变官所(苏轼在元丰二年遭遇“乌台诗案”),所以还未能频繁地唱和。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被用来攻击苏轼的诗文里,便有苏轼与黄庭坚的唱和之作,当时情况尚未明朗,挺苏的有,倒苏的也不少,还有急于撇清关系的。

官微言轻的黄庭坚,无法为苏轼做些什么而自己也要接受别人的审问,两人当时还未曾相见,

他完全可以说“我跟苏轼不是同党”免罪,可他偏要说: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因此黄庭坚受到“罚金”的处分。

1086年春,苏轼和黄庭坚这对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两契的诗星至友,终于盼到了展晤之期。

黄庭坚和苏轼在京师首次见面。苏黄步入了终生最为快意的一段翰墨友谊生活。

苏黄在京供职相处三年有余,政暇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

其间唱和几达百篇之多,全都情调高雅,意味隽永,情趣相似,且主题意外地集中、统一,几乎全是围绕友谊和林泉志趣。

黄庭坚和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雅集苏门,比肩奋进;鸣鹤应和,遵从内心。

黄庭坚的诗词和书法焕然一新,又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时人开始将其与苏轼作比,并称“苏黄”。

但黄庭坚依然保持对苏轼最初的仰慕之情,坚持以弟子之礼相待。

在苏轼被贬的期间,乃至逝世后,始终保持不离不弃,始终保持弟子礼仪。

演绎了千古师生情谊,苏黄情义,万代流芳。

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三年(1104年),黄庭坚被贬宜州,见到梅花开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纵是身在天涯,千里之外,梅花开放也传来了江南春天的消息,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夜深的时候,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气,以为还未盛开;不料第二天,南枝上的梅花景开遍了。

美人在梳妆台上打扮,因为她很美丽,连花儿也心生妒意,片片飘到她的眉心。少年时遇

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贬所,终年六十岁。

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

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黄庭坚喜好品茗,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因为这样的雅趣,他还得到“分宁一茶客”的雅号,黄庭坚还会将生活中品茶的点滴记录到文学作品中。

有一次,他喝到一种叫做“北苑”的名茶后,就写下一首词。

这一杯茶给他带来的视觉、味觉的享受,品茶之后带来的身心愉悦,

以及品茶之后的无限美好的想象,都融进了这首《满庭芳》中,原词如下: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发布人:c84f****    IP:106.39.9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