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喜欢文学,曾经在宁波第二医院口腔科进修过,也准备开始写作。
同屋的进修医生知道余华的情况,以过来人的身份规劝他,不要做文学白日梦,说:“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而余华答道:“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那一年,余华才20岁。
可见,虽然开始只是梦想,但是只要坚持去做,不轻易放弃,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总是有梦想实现的可能。而如果一旦放弃,那就再也没有了成功的机会。即便最后没能成功,至少有去做过,证明自己曾经努力过。
此外,那些文学家、作家也不是一朝养成的,无不是写了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甚至是大半辈子。
余华写作路线是短篇小说——中篇——长篇,这是由当时中国的文学环境决定的。当时中国没有文学出版,甚至是还没有重视这方面,所以那会写作主要还是为了在文学杂志上发表。
在余华看来,写短篇小说是一份工作,几天或一两个星期就能完成,故事语言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不会出现什么意外。而写长篇小说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完成。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笔下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出现变化时,他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可能也在变化,所以事先的构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被突然抛弃,另外的新构想出现了。
关于写作风格转变的问题,余华如是说:“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并认为书作者在叙述上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作家
通过几年的写作,建立了属于自己成熟的叙述系统,以后的写作就是一种风格的叙述不断延伸,哪怕是不同的题材,也都会纳入到这个系统之中。
第二类作家
建立了成熟的叙述系统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自己最拿手的叙述方式不能适应新题材的处理,这样他们就必须去寻找最适合表达这个新题材的叙述方式,这样的作家其叙述风格总是会出现变化。
余华觉得自己是第二类作家,所以他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叙述方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也因此,那些熟悉他以往作品的读者经常一下子感到很陌生。
现在,余华的写作原则是:“当某一个题材让我充分激动起来,并且让我具有了持久写下去的欲望时,我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找到最适合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式,同时要努力忘掉自己过去写作中已经娴熟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会干扰我寻找最适合的叙述方式。我坚信不同的题材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的叙述风格总会出现变化。”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某个作家的作品时,也可以先放下过往的那个作者,最好单纯地来阅读作品本身,试图去了解作者要通过这样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
(注: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在看了余华先生写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中的《我的文学白日梦》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