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热评|庄逢甘院士:科学报国 以戈止武
2025-02-11 15:32  浏览:77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今天是我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创始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的庄逢甘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向为我国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终生的庄逢甘院士致敬。

科学报国,航空救国

1925年2月11日,庄逢甘在江苏省常州市出生。其时国内军阀混战,国外强敌环伺,乱世积贫积弱。1931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日本对上海、江苏地区狂轰滥炸。常州城里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惨景使得幼年的庄逢甘心灵遭受极大的创伤,他在愤懑中早早立下了努力读书、拯救中国的信念。

1942年底,庄逢甘怀着“工业救国”“航空救国”的理想,冒着战火,从上海跋涉千里奔赴重庆。他在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攻读航空发动机专业,期望从事航空飞行器的研究,以此报效祖国。1947年,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航空技术,庄逢甘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庄逢甘刻苦钻研,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学校在颁发给他的博士证书上特意标注“成绩优异”,成为一时美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庄逢甘的博士学位证书,红框内为拉丁文标注的“成绩优异”。

当庄逢甘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放弃了优渥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克服重重阻拦,于1950年返回祖国,参与新中国建设。

集智攻关,以戈止武

1956年,庄逢甘受钱学森先生的邀请,参与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成为首批10个研究室中空气动力技术研究室的技术负责人,从此开启他五十余年奉献航天、为国铸剑的科研生涯。

庄逢甘先后负责了我国第一枚导弹DF-1号、第一枚中近程核导弹等型号的气动攻关工作。1965年我国开始研制洲际战略导弹,为解决战略弹头“飞得稳”“烧不坏”两大技术难题,钱学森先生指示庄逢甘,要打好这场战略弹头科研攻关的“淮海战役”。

庄逢甘作为“战役”前线指挥长,组织数十家科研单位,在一穷二白、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举全国之力,集智攻关,攻克了我国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弹头的气动防热和再入物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难点。这为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东风5号”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续更先进的导弹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0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专发“号外”,报道我国发射第一枚洲际战略导弹的新闻。

1980年5月18日凌晨,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5号”远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基地点火升空,向南太平洋飞去。30分钟后,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庄逢甘领导的气动攻关“淮海战役”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实战验证。

庄逢甘在50余年的航天生涯中,作为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带头人,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战略战术导弹、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飞机等飞行器的气动攻关,解决了型号研制中大量的气动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成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为国铸剑、以戈止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庄逢甘院士为我国DF系列战略、战术导弹杀手锏的研制倾注了毕生心血。我们将继承钱学森院士、庄逢甘院士等航天先辈的航天精神,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防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

作者|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陈连忠


发布人:e39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