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一同领略了乐羊攻打中山国的精彩历程,其间乐羊所展现出的坚毅与决绝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令人揪心的吃肉羹之举,更是成为这段历史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情节。当乐羊在战场上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实现灭国之功后,故事却并未如我们想象中那般以荣耀与信任的完美结局收尾。在那硝烟渐散的时刻,魏文侯与乐羊之间的后续互动,犹如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即将为我们揭示出一系列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关系与深刻思考。此刻,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段历史,去探寻那隐藏在故事背后,关乎人性、领导与下属相处之道以及深远影响的管理学真谛。
吃肉羹这件事在《韩非子》和《战国策》里也有记载,细节略有出入。在《韩非子》的版本里,魏文侯听说了乐羊吃肉羹的壮举,对大臣堵师赞说:“乐羊竟然为了我,吃了自己的儿子。”言下之意是:在乐羊心里,我这个领导比他的亲生儿子还重要,真是让我感动。但堵师赞答道:“这种人连亲生儿子都忍心吃,还能有谁是他不忍心吃的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魏文侯对乐羊“赏其功而疑其心”,也就是说,虽然重赏了他的战功,但从此不敢信任他了。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为领导做了脏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反而被领导猜忌。
魏文侯和堵师赞的这段对话,体现出管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难题:作为领导,天然希望下属为自己心甘情愿地奉献一切,收买人心的能力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但是,人的天性总会使人心偏向亲人,尤其是对亲生儿子,这是基因在我们身上写就的遗传密码,所以才被称为“天伦”。
所谓天伦,就是自然的条理,政治学所谓的自然法。即便历史给我们展现出很多例证,一个人一旦处在生死关头,儿子的性命并没有自己的性命来得重要,该吃还是要吃,但大家至少会“易子而食”,不忍心吃自己的儿子,所以拿自己的儿子换别人的儿子吃。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在晋阳之战领教过了。但乐羊这种情况,不是牺牲儿子来保全自己,而是牺牲儿子来换取功劳,这就尤其让人厌恶了。
当一个人真的把领导的利益看得比亲生儿子的性命还重要时,领导反而会怀疑他的人品,认为他不但别有所图,而且所图者大。
那么,领导究竟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让下属把自己看的高于一切,又能相信下属的真诚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宗教感召力,只有宗教感召力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牺牲一切,包括财富、生命和亲人。
魏文侯肯定不明白这个道理,战国时代也没有几分宗教氛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如果说乐羊吃掉肉羹有什么过错的话,这个过错首先要算到魏文侯头上,因为魏文侯作为领袖,道德管理是必须被考虑在内的。
按照对道德的重视程度,现代组织行为学把道德管理分为三种类型,依次是道德管理、无道德管理和不道德管理。
魏文侯的管理风格显然属于不道德管理,只看结果,过程可以不择手段。这种管理风格最常遇到的麻烦,是人或多或少都有道德感,一旦把下属逼入道德两难的困境,下属到底会怎么做,其实很难预测。
如果乐羊忽然生出了缩高的心,中山国也就打不下来了。但魏文侯事先如何确定乐羊不会变成第二个缩高呢?
作为管理者,即便采取的是不道德管理,为求效率,也应该尽量避免让下属陷入道德困境。就算乐羊事先表态,说自己绝对不会因私废公,但谁敢保证他将来真的在战场上眼睁睁看着儿子时,就一定不会动摇呢?
无论如何,乐羊经受住了考验,打赢了这一场灭国之战。
在魏文侯与乐羊的故事中,我们深刻见识到了管理学领域这一复杂且棘手的难题。领导期望下属毫无保留地奉献,可当这种奉献逾越了人伦常情的边界,以牺牲至亲来换取功劳时,领导内心的天平便会失衡,猜忌也随之而生。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呈现这般令人唏嘘的景象。正如我们即将了解到的秦西巴,他的故事将会为我们展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领导与下属关系模式,让我们看到在面对类似考验时,人性与管理智慧的另一种可能走向,也让我们得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深入思考管理学中关于领导与下属关系处理的深邃内涵与多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