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人老耳背”正常吗?出现这些情况时,听力损失已发生……
2024-03-04 12:59  浏览:530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深受“听不见、听不清”等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人老耳背很正常”“听不见更省心”等观念在老年群体中根深蒂固,导致很多人在听力下降后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老年人长期被困在“无声的世界”中,不仅会给正常的言语交流造成障碍,还可能引发孤独、焦虑、抑郁等,甚至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保护听力?“听不见、听不清”等问题能否得到改善?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听力健康,借助科技力量,共享美好生活。


真相一:出现这些情况时,听力损失已发生


张女士发现,年过70的母亲近半年来常常心不在焉,母女俩交流时,她需要重复好几遍,母亲才能大概明白她的意思;张大爷在看电视、刷短视频时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和人聊天时,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还总喜欢岔开话题;李老先生和邻居之间有些不愉快,原因是他看见几个老街坊凑在一起嘀嘀咕咕,虽然听不清在说什么,但他常常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

其实,上述情景都与一件事有关——听力损失。老年听力损失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代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老年听力损失可由单一因素引起,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耳能够感受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日常言语交流的频率范围一般是500~3000赫兹。老年听力损失往往先出现在高频区,并逐渐向中低频范围扩展。蚊子声、搓动手指的声音是常见的高频声音,冰箱、抽油烟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声则是低频声音。

那么,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听力好不好呢?以下是几种日常可用的简单自测方法:将拇指和食指放在耳边搓一搓,仔细聆听能否听见捻指音;将手表(石英表或机械表)放在耳边,能否听到秒针走动时发出的“滴答”声;也可以揉搓塑料袋、敲桌子等,看看能否听见这些声音。

提醒广大老年人,如果您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人交流时,出现了听不见或听不清别人讲话,看电视、用手机时需要将音量调得很大,使用上述自测方法后有些声音听不清,那么,您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听力损失,建议尽快就医。

真相二:听不见,不只是“听”的事


不少老年人认为,人老耳背很正常,还有的老年人觉得“听不见不要紧,反而省心了”。这种看法对不对呢?

实际上,听不见不只是“听”的事。有些老年人因为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者需要对方多次重复,担心误解别人的意思等,逐渐拒绝与他人交流;还有的人由于听力损失比较严重,只能看到别人的嘴唇在动,却听不见对方说什么,难免怀疑他人是在议论自己,并因此变得多疑、烦躁、易怒。久而久之,老年人可能产生孤独感,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甚至造成社会隔离现象。此外,听力损失还会增加安全风险,如在马路上没有听见汽车鸣笛,因躲闪不及时引发意外等。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格外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听力损失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保护听力被认为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年龄增长以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加重老年人的听力损失,这些患者要格外提防听力损失的问题。

目前,针对听力损失,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验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以及听觉康复训练等。很多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尤其是急性或者波动性的感音神经性聋,常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如突发性聋、梅尼埃病、耳带状疱疹、自身免疫性聋、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等。对于传导性聋,如鼓膜穿孔、中耳炎、中耳肿瘤、鼓室硬化症等可采取手术治疗。大家非常熟悉的助听器是一种提高声音强度的装置,适用于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的轻度至重度耳聋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性质和听力损失程度进行推荐和选配。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可以选择人工耳蜗植入。

真相三:助听器是“配”出来的

《老年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专家共识(2019)》指出,助听器是帮助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提高听力、改善听觉言语交流的有效手段,但在未经充分医学评估和听力学评估的情况下,应避免不恰当使用助听器。

有些子女为了让父母少奔波,会直接在网上或专卖店内买一副助听器给老年人使用,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助听器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医学验配,根据患者的原发疾病、听力曲线、耳道形状、应用场景等,选择合适的产品,并进行参数调适。助听器的验配精准性直接影响患者的使用效果,适合自己的助听器才是最好的。

老年人在验配助听器后,需要一个“人机磨合”的过程。因此,定期随访非常重要。有些老年患者在刚开始戴助听器时,觉得能听到的声音很小,以为助听器没什么作用。其实,这是为了让患者逐渐适应声音,减少不适感,特别是那些长期处在“无声世界”的患者,初次佩戴时保守一些是为了保证老年人能“戴得住”,不怕吵。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使用经验的增长,助听器验配师会逐渐调适助听器的各项参数,使其适应更多生活场景,帮助患者从“戴得住”过渡到“戴得好”。

真相四:您认为的“好习惯”,其实很伤耳


生活中,很多人会定期拿起挖耳勺,给耳朵来个“大扫除”;乘坐地铁时,不少人会戴上耳机,播放音乐,远离噪声的干扰……这些看似保护耳朵的行为,其实埋下了听力损失的隐患。

我们的耳朵有自洁功能,小耵聍可随着咀嚼等日常活动掉出耳道,因此,不建议大家自行挖耳朵。特别是当老年人照看孙辈时,一定要避免挖耳朵。这是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如果在您使用挖耳勺时不慎被小朋友碰到手臂,这种外力很可能将鼓膜捅破,非常危险。

如今,耳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不合适的场合下佩戴耳机,也会造成听力损伤。老年人戴耳机要掌握“666原则”,即聆听环境噪声不超过60分贝,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超过播放设备最大音量的60%。

针对老年人如何保护听力,我们有四个建议:第一,主动远离噪声环境,正确使用耳机,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第二,健康饮食,不挖耳朵,以免对耳道及鼓膜造成损伤;第三,出现听力下降、耳鸣和眩晕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第四,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人老耳背”不可听之任之。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教授 刘博

整理:王千惠

编辑:王建影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发布人:2cf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