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的著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阅读体验相当不好。虽然书不厚,字数也不多,每个字都认得,但组成句子就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一方面自己视力有限,看不清楚、看不透也很正常。另一方面,作者段位太高,把每句话都精雕细琢,作为寓意深刻的格言来表达,烧脑就不说了,还特别烧心,使我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我不得不怀疑,就凭自己现有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是否能真正“消化”这本书?
毕竟像我这种阅历少、见识浅的普通读者,最怕这种“深入深出”的非虚构作品——读来读去就没几句话通俗易懂,就算结合上下文,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为了缓解焦虑情绪,我去看了喜剧电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光看片名,就知道它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一个套路,故意不按常理出牌,正话反说,并且用夸张的剧情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细腻温暖的情感。
反正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完全冷静不下来,不仅从头笑到尾,还情绪高涨,和剧中人一起热血沸腾。
而且影片的光影色调和场景设置充满梦幻色彩,讲述的也是成年人的童话故事,既可爱又可笑,既有温度又有高度。片中还有三位本色出演的“心青年”(有智力障碍的人士,包含了孤独症和唐氏综合症的患者),可爱单纯,在表演上用心用情,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就像他们扮演的角色一样,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佩服。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魏翔扮演的蓝球教练“魏国铮”和艾伦扮演的马教练,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他们只要在赛场上遇见,不是冷嘲热讽就是发生肢体冲突,是名符其实的敌对冤家。
不管是带普通学校的蓝球队还是特殊学校的蓝球队出去比赛,两位教练都是针锋相对,没有谁愿意甘败下风。在他们眼里,蓝球比赛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参加比赛就是为了赢得冠军。
特别是求胜心切的魏教练,为了赢球,不惜在赛场上犯规,以致于被校长安排到特殊学校任教。但他依然初心不改,为了赢球,居然让自己以前带过的校队球员冒充残疾球员出场,结果对方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段,以致于比赛结果充满戏剧性,让人哭笑不得。
在与心地善良、单纯的残疾智障球员朝夕相处中,魏教练逐渐“改邪归正”,端正了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乐观地对待球员们,但他想赢的观念依然执着。
为了激发“心青年”篮球队的潜力,他让明显处于弱势的他们和自己以前带过的冠军校队“比赛”,就算前者完全处于被碾压的状态,他仍然在赛场边鼓励他们坚持比赛。
围观群众也不停地喊“拿球说话”,鼓励球员们全力以赴,通过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虽然“心青年”最后还是输了,但却赢得了校队球员的尊重。
身为残疾人,他们并不需要额外的同情和关照,只需要大家平等相待。他们在人生的赛场上哪怕被打趴下,也可以重新站起来。
和魏教练不同的是,充满孩子气的“心青年”没有功利心,他们喜欢蓝球运动,并且以快乐为目的。即使在剑拔弩张的赛场上,他们和对手也是以礼相待,真正做到了友谊第一——见对手哭,就把球主动递给对方;见对手摔倒在地,马上伸手去扶。
眼见球员们如此不分敌我,夺冠心切的魏教练真想大哭一场。后来在球员们的感召下,他的功利心也渐渐被削弱。在和马教练的球队争夺冠军时,他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居然不求上进,选择已经受伤的球员上场,以满足后者想“单打”的愿望,造成了必输的局面。
尽管比赛没有夺冠,但魏教练和球员们却走得更近了,他把对球员的关心和爱护放在了追求比赛输赢的前面。当然他也得到了球员们的认可和拥戴,还有他们集体制作的奖牌和奖杯。
从上面详细的剧情介绍可以看出,这部与博弈紧密相关的电影,正好直观形象地解读了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也是影片在缓解焦虑情绪的同时,意外带给我的惊喜。
魏教练一开始对蓝球比赛的认识就是“拿球说话”——以取胜为目的,在界限内进行的有限游戏。他在比赛中的举动也具有欺骗性,不管是弄虚作假还是故意犯规,都是为了让对手措手不及。他非常想得到蓝球比赛冠军这个头衔,自然把比赛当作严肃的事情来对待。
但“心青年”对蓝球比赛的认识却是“不求上进”——以延续游戏为目的,与界限游戏的无限游戏。他们对冠军头衔毫不在乎,无视比赛规则,与对手真诚相待,并且不看重结果,更多是以玩乐的态度来享受比赛的过程。
这些单纯可爱的球员们不仅自己玩得高兴,还把执着的魏教练都给同化了,跟着他们一起“不求上进”,在赛场上用无限游戏的心态去玩有限游戏。
其实不管是难懂的书还是好看的电影,都提醒我们要用无限游戏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只有不执着于零和博弈的输赢观,才能在人生中寻找到更多共赢的可能性。
(另: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看书如果效果不好,就去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