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科协与科技部联合编制的我国首套技术经理人分级教材发行,“技术经理人”话题广受关注。而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全球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国内外互联互通”行动计划发布,再度将这一话题热度推高。
自2022年起,技术经理人已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然而,当前我国技术经理人缺口巨大,科研人员与技术经理人的配比低于欧洲水平。
此次我们特别策划访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杨云、评估中心部长武思宏,深入探讨技术经理人相关话题。期待借由两位专家的专业视角,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洞察与思考。
【访谈人简介】
杨 云(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武思宏(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部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科协之声:在您参与各地技术经理人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到当前技术经理人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面临哪些共性难题?这些难题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怎样的影响?
专家:我们在参与各地技术经理人活动时,观察到当前技术经理人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不少共性难题。
知识体系碎片化。技术经理人缺乏规范且能持续更新的知识体系,也缺少针对不同层级的梯度化、定制化与差异化培养方案。这使得大家在知识储备上难以形成系统,面对复杂业务时难免捉襟见肘。
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现行培训体系大多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解读、知识产权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科技成果评估、商业谈判以及技术并购等关键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整体呈现出理论有余、实践指导匮乏的状态。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空有理论却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职业培训乱象普遍。由于缺乏监管和规范引导,技术经理人职业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混乱、目标不明确、内容碎片化、师资无保障,培训重数量轻质量。这极大地影响了队伍素质的提升以及市场对我们的认可度。
能力水平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全国权威统一的评价体系,地区和机构间标准不同,很难衡量技术经理人的专业和业务能力。而且评价指标不全面,侧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经验业绩和职业素养,不能全面反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贡献。
另外,激励政策落地难。因为信用评价体系和服务留痕机制不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这让技术经理人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最后,跨领域协调能力不足。技术经理人的工作需要兼顾技术、市场、法律、金融等多领域需求,综合协调难度极大。一旦协调不当,各领域之间合作就会不畅,资源也无法有效整合。
这些难题使得技术经理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间接延长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科协之声:您见证了众多技术经理人参与的实际案例,其中最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有哪些显著特点?这些案例对其他技术经理人开展业务有什么借鉴意义?
专家:当然,在一线调研和实践走访中,我们也见证了众多技术经理人参与的实际案例,其中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有着显著特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采用全流程闭环服务模式。就像教材中某高校 AI 技术的转化,从运用需求分析模板挖掘技术需求开始,历经概念验证,再到商业化谈判,整个过程形成完整链条,确保了技术转化各环节的连贯性和顺畅性,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
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在这些成功案例里,高校、企业、律所、金融机构等各方深度合作,形成强大的资源互补优势。比如深交所专家参与编写科技金融章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的金融支持和指导,使成果转化在资金、法律等方面得到全方位保障。
具备政策精准应用能力。一些案例通过灵活运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等改革政策,设计合理的分成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技术经理人需要强化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利用如教材中的案例解析模板等工具包,以此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同时,要注重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科协之声:在您看来,技术经理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承担的角色与传统科技中介有何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如何推动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专家:技术经理人与传统科技中介存在着本质区别,而这些区别也实实在在地推动着技术经理人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更突出服务的全流程。技术经理人一心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全程服务。不单单作为“中介方”,为技术供需双方订立和履行技术合同牵线搭桥,还围绕与之相关的性能评测、信息挖掘与匹配、可行性分析、成果评估评价、技术投融资与初创企业经营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其他经纪服务相比,我们的服务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复杂,周期也更长,面临的风险更大。
更加突出服务的技术性。技术经理人专注于技术及其相关活动的转移服务,服务对象有着鲜明的技术属性。不像农产品经纪人只盯着农产品流通,房地产经纪人只关注房产交易,技术经理人的核心业务紧紧围绕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展开,像是技术挖掘、技术评估、技术对接、技术商业化等专业技术服务,都是他们的工作范畴。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服务定位,让他们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经纪人,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在服务深度上更胜一筹。技术经理人会深度介入成果培育、孵化等早期环节,就拿教材中“概念验证”模块涉及的内容来说,技术经理人可不只是盯着交易促成,更注重系统性地提升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而传统中介往往只在交易环节露露脸,前期成果培育和后期发展等环节,很少深入参与。
服务的保密性也格外重要。技术经理人在执业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各级科技计划成果等敏感领域,这些项目里往往藏着关键技术秘密和核心商业机密,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安全,所以保密级别必须更高。
对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也很突出。我们以技术知识为基础提供服务,本质上属于技术服务,这就对我们的学历要求、专业背景、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运用等综合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
借助技术经理人分级教材和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从掌握“单一技能”,朝着具备“复合能力”转变,这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经理人行业的标准化与职业化进程。
中国科协之声:您广泛参与各地技术经理人平台建设,您认为一个完善的技术经理人服务平台应具备哪些核心功能?目前已建成的平台在功能实现上还存在哪些不足?
专家:当前,各地建设的科技大市场、供需对接平台等线上平台,陆续增设技术经理人模块,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核心功能来讲,资源聚合功能十分关键。在我们眼中,一个较为完善的平台,应该是集专业培训、水平评价、政策解读、活动展示、公开课程、师资管理、人才与项目供需对接、智能工具赋能以及生态伙伴搭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
强大的能力提升功能也不可或缺。平台得集成线上慕课、案例库、模拟演练和转化赋能工具,给技术经理人提供持续学习的渠道和实践机会,助力他们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像评估中心开发的技术经理人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了技术经理人专业领域的垂类知识问答大模型,能实时解答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相关的专业问题。这个大模型会实时调用由海量政策、论文报告构建的内部数据库,快速处理学习形成问题答案,同时结合外部互联网信息数据爬取分析,给出多渠道、可溯源、全面性的问题答案,简直就是我们技术经理人身边的政策问答百科。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平台,大多主要搞供需对接,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方面,数据孤岛问题比较严重。部分平台没能有效打通产学研数据,导致资源覆盖范围有限,这就限制了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交互性较弱。有些平台缺乏线上和线下协作功能,我们技术经理人协同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平台的整合优势也没法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科协之声:此次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发布,您全程参与策划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如何将您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其中,以提升教材的实用性?
专家:在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大家携手努力,采取了一系列将实践经验融入其中的具体举措。
建立案例萃取机制。教材编写团队将80余位专家参与的100多个真实案例,如知识产权资本化纠纷解决方案,精心转化为教学模块,通过这些真实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增强了教材的实操性,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进行政策实操化设计。教材通过对《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深入解读,构建了“政策—案例—工具”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政策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技能进行模块化拆分。教材将8大实践技能,如技术交易策划,细致分解为可操作步骤,并搭配模拟谈判脚本等工具,使学习者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即学即用,有效提升了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国科协之声:结合您对各地技术经理人行业的了解,当前不同地区的技术经理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您认为应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专家:我们对各地技术经理人行业比较了解,发现现在不同地区技术经理人的发展水平很不一样,差距特别大。要想把这个差距缩小,让各个区域都能均衡发展,我们觉得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办法。
推进标准化能力培养。借助教材分级体系和慕课课程,促进全国各省技术经理人培训内容的标准化,让不同地区的技术经理人都能接受到系统、规范的培训,从而缩小因地域差异导致的知识鸿沟,提升整体行业水平。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依托“科创中国”分平台,促进跨区域资源的合理调配。例如,推动东部金融资源与西部技术项目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让各地区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实施政策倾斜支持。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经理人提供专项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试点,通过政策激励激发区域活力,为技术经理人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中国科协之声:随着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经理人应如何快速适应这些变化,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能力?
专家: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技术经理人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新技术变化。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特别设置了技术发展态势章节,以期帮助其更好的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能力。
密切跟踪技术发展态势。依托编委会和专家资源对技术趋势进行紧密跟踪,教材已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相关章节,助力其专业技能提升。此外,未来编写组会定期更新教材与培训内容,确保技术经理人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保持知识的前沿性,不断适应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依托工具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数字化工具包,如区块链技术交易存证系统,利用这些工具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率与可信度,为技术经理人在新兴技术领域的业务开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