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从图书馆借来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他的很多专著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教科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大众心理学著作。
全书共11万字,故事新奇有趣,作者化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中的动物为本书主角,在主角对话中深入浅出的剖析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可读性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全书内容与书名呼应,主要讲述了一个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因为近段生活的不顺,让他联想到自己充满压迫、不堪回首的成长经历,深陷抑郁不能自拔。
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带他去接收苍鹭医生的心理咨询,其中有睿智强势的獾、体贴善良的鼹鼠、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本书故事就此展开。
蛤蟆先生前后11次接受苍鹭的心理咨询,从一开始的被动、抗拒、焦躁,到慢慢对苍鹭敞开心扉,真情流露,认真审视自我的敏感与自卑,揭露自己从未讲述的完整人生故事等,苍鹭也在心理咨询中,专业性解析讲述“儿童自我状态”、“成人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人生坐标”、“情商”等专业术语含义,引导蛤蟆先生正确看待自我行为模式,将个人行为与成长环境、情绪联结,学会自我审视、自我接纳,和从前握手言和。
例如在苍鹭引导蛤蟆先生回顾往事中时,自主发觉存在的取悦、顺从、依赖、道歉等行为,引出“儿童自我状态”;在引导蛤蟆先生联想强势父亲与强势朋友獾时,挖掘得出“父母自我状态”;当蛤蟆先生学会自我排解情绪时,苍鹭再讲述最为提倡的“成人状态”。
事后得知缘由的蛤蟆先生质问苍鹭,为何不直接带我进入“成人状态”?苍鹭回答说: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事实证明苍鹭是对的,单纯的讲述劝导,只能让身处困境的蛤蟆先生心生怨恨,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医生,只有当自我理智的看到自身问题,理解自身行为,联结行为下产生的情绪情感,审视纠正,才能彻底打破原有认知逻辑与底层架构,实现新生。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却用一生治愈童年。不幸的童年让他生活在自卑,压抑的氛围中。
面对河鼠的责骂与愤怒,他选择恭顺忍让,面对强势霸蛮的獾欲抢夺他珍视的“校董”一职,蛤蟆先生不敢反抗,甚至自责内疚,认为獾更适合等,这一切看似不合理的背后都源于他充满压迫的童年经历。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控制着家人的言行,操纵着蛤蟆先生的前途命业,其压迫之强竟到听不得一句反对的程度。
因此蛤蟆先生从小在这个家庭中学会的只有顺从、取悦、依赖、道歉,这些品性就像原子核一般,以后他所有的行为都围绕这个核心形成与发展,这塑造了他人格的雏形,变成他存在的底层架构,这也是一切伤痕与郁结的根源。
通读全书,对作者戴博德十分佩服,许多深奥的专业原理作者都可以形象比拟、生动解析,很好平衡了专业性与大众性。
面对河鼠的责骂与愤怒,他选择恭顺忍让,面对强势霸蛮的獾欲抢夺他珍视的“校董”一职,蛤蟆先生不敢反抗,甚至自责内疚,认为獾更适合等,这一切看似不合理的背后都源于他充满压迫的童年经历。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家里的绝对权威,控制着家人的言行,操纵着蛤蟆先生的前途命业,其压迫之强竟到听不得一句反对的程度。
因此蛤蟆先生从小在这个家庭中学会的只有顺从、取悦、依赖、道歉,这些品性就像原子核一般,以后他所有的行为都围绕这个核心形成与发展,这塑造了他人格的雏形,变成他存在的底层架构,这也是一切伤痕。
在讲述人的价值观念差异时,笔者用“人生坐标图”形象比拟,并强调人生在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与预期,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本书还有笔者对情感智力(即情商)的讲述,“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
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地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系统生动的为读者提升情商指明方向等。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生活。”
如果你正处人生低谷,如果你感到孤独委屈、自卑敏感,不妨打开这本书,在书中寻获专业力量,指导你的人生重获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