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陈海丹
本期推介电影:《一呼一吸》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呼一吸》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罗宾在年轻时因感染骨髓灰质炎导致身体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失去了自主呼吸能力。尽管如此,他仍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依靠呼吸机生活了36年,被誉为医学界的奇迹。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探讨了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如何在延长生命和保障生命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的医学伦理问题。
长度还是宽度?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彼时的罗宾作为茶叶经纪商,带着新婚妻子黛安娜从英国前往肯尼亚内罗毕工作。厄运无情降临,他感染了骨髓灰质炎病毒,且病毒侵入了他的中枢系统,导致他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变成了完全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病人。
患病初期,罗宾对未来感到无比绝望,他认为在医院单调而受限的生活毫无价值。如果生命只能依靠机器维持,且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和孤独,那么继续活着的意义何在?然而,黛安娜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逐渐改变了罗宾的看法,她很快学会了操作呼吸机,并在回到英国后亲自照料罗宾。
罗宾在妻子的鼓励下重拾继续生活的勇气,但坚持选择从医院回到家中。对此,罗宾的主管医生曾坚决反对,认为他离开医院将面临极大的风险。然而,罗宾宁愿如此,他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单纯延续生命的渴望。
通过朋友特迪的帮助,罗宾获得了一个为他量身定制的轮椅。这辆轮椅不仅能让罗宾自由活动,还为他打开了重新融入社会的大门,罗宾的生命质量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不仅能够走出家门,还能和家人一起旅行,感受大自然。
因为选择的不同,更多和罗宾一样的病人是在医院和疗养机构里度过漫长岁月的。影片中,医院的一排排“铁肺”让我们感受到医学冰冷和无可奈何的一面。因此,罗宾不仅希望自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也希望能帮助其他病友摆脱无力感,为所有重度残障人士争取新的生活方式。
罗宾积极投身于残疾人权益的倡导活动中,与妻子和朋友们一起为残疾人四处奔走,让更多依赖呼吸机生活的人们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并前往世界各地,在各类大会上呼吁人们关注残疾人生活质量,探讨构建让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的途径。
谁来做选择?
《一呼一吸》不仅让观众看到罗宾如何在极端困境中找寻生活的勇气,也通过他的故事引发了关于生死抉择的伦理思考。影片开头,罗宾、黛安娜和朋友们在肯尼亚谈论了一则故事:60个人被关在一间小铁皮屋里,当首领宣布允许他们选择死亡时,第二天早上这些人真的都死去了。这则故事映射了人类在面对绝境时内心的脆弱。
当黛安娜听到这个故事时,她的回应是:“要是我,我就选择活着。”这种对生命的执着态度不仅体现在她对丈夫的照顾中,也贯穿了影片始终。
罗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因长期使用呼吸机导致严重肺部损伤并发炎,影片的主题再一次回到生死抉择这个核心。罗宾明白,继续使用呼吸机只会延长痛苦,而不是提升生命质量。他决定结束生命,与家人和朋友告别,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此时,黛安娜的角色再次展现出闪光点,她最终尊重了罗宾的决定,选择放手。影片设置这样的情节,是希望在探讨生命质量问题的同时,也深入探讨生命自主权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病人和家属在面对是否使用或撤除呼吸机时,常常会面临法律、伦理、文化等多方面挑战。这部影片让我们认识到,理解和尊重病人的选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尊严的生活,也应是医学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陈海丹
编辑:魏婉笛 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BFP94I】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