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明确为:提升一体化水平,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近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把区域协调发展推上更高的水平。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是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当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当下,科技和产业创新正在成为长三角提升一体化水平、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2020年8月20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习近平强调,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区域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市场潜力大。
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三省一市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研发强度均超过了3%。
而在2020年底科技部正式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中,又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量化指标——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3500件,跨省域专利转移数量超过1.5万件。
在此基础上,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近年来,沪苏浙皖在各自积极加码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区域协同创新也在加强。
3月4日,江苏省2021年度省重大项目清单出炉。今年初步安排项目240个,其中实施项目220个、储备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5530亿元,较上年初增加120亿元。
这其中,包括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中科院常州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平台等在内的创新载体安排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91亿元。
与往年相比,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进口替代的新项目纳入了江苏今年的重大项目清单。142个产业项目中,与江苏省30条优势产业链直接相关的强链固链延链项目占比超过50%。
2月公布的2021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中,也包括了上海光源二期、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李政道研究所等10个科创中心项目。
“科创共同体的打造有一定难度,首先是科创资源怎么配置,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长三角正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推进科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为了更好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培育新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建议,参考欧盟“地平线欧洲框架计划”中的协调机制,设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督查以及指导、协调三省一市相关工作,理顺管理权责,避免各地政策相互冲突,集中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议。熊思东表示,长三角虽汇聚了全国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但共建共享共用程度还不够。此外,“数据孤岛”现象要进一步化解,人才流通不畅,成本共担、成果共享、高效转化等机制也不够完善。
熊思东建议打造共享共用的科研平台。同时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基金”,用于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有关项目研究、落实相关计划及人才互聘互访等。
邵志清还表示,实现科创政策的协同也很重要。“三省一市对科研项目都有支持,但是力度、方向都有差异。”
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其中,需要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3月1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要锚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包括集成电路、5G、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作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抓手,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总裁王霞表示,长三角地区石化产业通过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推进成为世界级石化制造业集群,将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合作与竞争,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石化行业发达,2019年规上石化企业近万家,占全国数量约40%;主营业务收入3.2万亿元,占全国的27%;利润总额2241亿元,占全国的34%;石化产品出口占全国的28%。
同时,长三角石化园区集中度全国最高,主要石化园区已经形成完备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以及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布局,有力支持长三角地区下游电子、汽车、轻工、航天等产业的发展。
因此,王霞建议,打造高水平的长三角石化产业集群,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点。同时,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制定长三角“材料战略”,推进核心技术突破,打造长三角化工高端新材料生态体系,形成长三角竞争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力表示,在科技进步与国际经济大调整的背景下,要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迫切需要先进基础设施的支持,加快“新基建”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夯实与优化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基础。
但现阶段,长三角地区面向5G等新基建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尚未建立,制约着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发挥推动长三角地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
陈力建议,利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推动新基建与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以加快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打造产业新生态,助推长三角产业升级。
比如,发挥长三角大数据核心技术等优势,筹划长三角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应用融合创新,推动长三角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
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更多龙头企业要挺身而出,因其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且能帮助整条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南存辉认为,针对行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浙江龙头企业要以发展大局为重,勇挑重担,联合产业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发言时表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还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苗圩表示,要加快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新路子,强化科技、产业等部门协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要实现补链固链强链,关键在“链主”企业,由于在产业链上拥有主导权,其创新变化会直接带动链上的其他厂商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链的重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原来长三角多是组建创新联盟,相对比较松散,现在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卡脖子’技术推动创新。”邵志清对第一财经说,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这种新形态,在长三角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