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薛其坤:从数学39分到站上“量子之巅”
2024-08-05 21:41  浏览:276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1岁的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获得了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是首位获得这两项荣誉的中国科学家。


01

考研3次,读博7年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蒙阴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家中清贫,父母是朴实的农民。“贪玩,但也爱学习”的薛其坤成绩突出,高考时物理满分100分,他考了99分,考入山东大学。

1984年,薛其坤大学毕业,壮志满怀地决定考研究生,打击却不期而至。第一次考研,数学仅得39分。他进入曲阜师范大学教书,边工作边继续考研,第二次考研,总分又未达录取线。薛其坤说自己心态比较好,很快走出考研失利的负面情绪,反思为什么没考上,“还是准备得不充分,耍了小聪明”。他决定再努力一把,第三次考研,他认认真真备考,终于在1987年“上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

来到北京后,薛其坤的开局也颇为不顺。攻读硕士期间,薛其坤用到的实验仪器是场离子显微镜,样品是金属针尖。他每天至少要试做3个针尖,两年做了1000多个针尖。但其间没有发表任何文章,他非常焦虑:“从1987年到1992年,没有一套像样的数据能支撑写一篇论文。”

1992年,他在导师的引荐下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没想到的是,博士读了7年才毕业,还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导师樱井利夫教授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每周6天,早上7点到达实验室,晚上11点前不许离开。睡眠不足让薛其坤十分疲惫,语言不通也让他倍感孤独,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他异常受挫,萌生了回国的想法。也许是靠着骨子里的“皮实”,在崩溃边缘的薛其坤又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别人能行而自己不行,他决定在实验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薛其坤开始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用了一年半,他就做出了樱井利夫实验室近30年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那一刻,他感受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喜悦。


薛其坤(中)与高中同学合影(图源:网络)

坎坷的求学路让薛其坤懂得了追求极致、经受磨炼的重要性。“7-11”的工作习惯也成为他特有的标签,这样的作息,他雷打不动坚持了30多年。

02

“专注于做‘从0到1’的研究”

36岁那年,薛其坤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研究团队和实验室。“不跟风,专注于做‘从0到1’的研究”,薛其坤的合作者、学生这样评价他的科研风格。

2005年,薛其坤到清华大学工作,决定“做点更大的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个全新的量子效应,成为全球凝聚态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薛其坤选择了攀登这座高峰。他的团队用来实验的样品,是用原子一层一层铺上去的。5纳米的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每制备一个都非常不易。4年的时间,他们前后制备了1000多个样品。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每次失败后,薛其坤就会再次带领团队优化样品、改进方法。一路上“升级打怪”,2012年年底,薛其坤团队终于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反常霍尔效应提出131年后,首次观测到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成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被称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薛其坤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团队部分成员 (图源:网络)

薛其坤没有就此满足。2017年,团队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温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层结构;2018年,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一种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开启了国际上又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今天,在凝聚态物理领域,薛其坤已经享有国际声誉。


薛其坤与学生(图源:新华社)

2013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20年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身兼多项职责,薛其坤“7-11”的作息没有变,对科研的极致追求也没有变:“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可能会花费人的一辈子,必须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03

大方豪爽又“斤斤计较”

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材料需要既具备磁性又是绝缘体,由于磁体通常为导体,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在薛其坤的身上,也有着一些似乎矛盾的特质。

他考研3次才录取、读博7年才毕业,不免给人留下“慢步子”、大器晚成的印象,但在科研伙伴眼中,他有着过人的学术直觉与学术品位,总能敏锐瞄准科学前沿问题。


实验室里的薛其坤(图源:新华社)

他待人亲和、大方豪爽,有学生实验到深夜,他一声不吭跑到实验室给学生发牛奶、面包,有时学生无意间夸了一句他的私人物品,他当场就送给同学。可他同时也严谨、严厉,甚至特别“小气”。碰到写文章不太认真的学生,薛其坤会要求学生把论文改10遍,且每一个版本都发给他,他会一一对照其中的差别,倒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科研中,他要求学生“不能浪费科研经费”,他会对在实验室内上网浏览无关内容的学生生气,因痛心其不珍惜国家提供的优质科研资源而红了眼眶。

薛其坤身上有中国人很传统的一面,但作为科学家他却处处求“新”。有合作者说“这种观点提出来肯定要被人吐槽的”,薛其坤说:“那就太好了。”与一般人想清楚了再做不同,他反而觉得“要想清楚了就不做了”。


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图源:新华社)

薛其坤最喜欢的唐诗是杜甫的《望岳》,他时常用这首诗勉励自己和学生:“如果用‘荡胸生曾云’的胸怀与境界,去做科学研究;用‘决眦入归鸟’的专注和洞察力,抓住事物本质,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总有一天你会登上更高的科学高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等)

(摘自《青年文摘》2024年第16期)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b804****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