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飞机厂飞上蓝天。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的新阶段。初教-5的诞生,背后凝结着我国第一代航空人的心血和智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如今,飞行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无论是跨省出差、朋友聚会,还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要一张身份证、一张登机牌,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清晨在北京喝豆浆,下午就能在成都吃火锅。
2024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7.3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飞行早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习惯了这份便捷,甚至有时候会忘记,这种轻松飞行的背后,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71年前的今天,有一场秘密试飞正在紧张进行。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盛暑火辣的太阳开始西下,国营洪都机械厂(以下简称“320厂”)的飞机场上,空荡荡,静悄悄,只有几位专家组长、设计人员坐在看台上,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紧张试飞在对外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着。全厂职工都站在各自的车间、科室外面仰天观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初教-5首飞庆祝大会
来源 |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
驾驶员段祥禄与刁家平登上自制飞机,起飞时慢滑、中滑、快滑,陡然腾空而起,昂首冲入云端……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提到嗓子眼的心也终于归位。
航空起步,烽火中建厂
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起初被叫作红专-501,后来被命名为初教-5。它的成功试制,迈出了新中国制造飞机的第一步。要知道这一步走得并不轻松。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全国工业体系极度薄弱,尤其像航空这样的重工业、高技术工业几乎是从零起步。彼时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修理和组装外国飞机,真正掌握设计制造能力的人才尚未培养出来。人民空军于1949年正式组建,但训练飞机严重短缺,1951年中国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但人员、机制都处在草创阶段。
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之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自此起步。航空工业第一批骨干工厂应运而生,被称为“六大厂”,即哈尔滨飞机厂、东安发动机厂、沈阳飞机厂、黎明发动机厂、洪都机械厂(航空工业洪都前身)、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厂。
在苏联的援助下,航空人满怀报国激情,克服重重困难,一边修飞机、发动机,一边建工厂,既满足保家卫国的需要,也为走向飞机制造打下了基础。
1950年7月,苏联政府同意将雅克-18及发动机制造权转让给中国。雅克-18是中国早期从苏联进口的主要教练机,是一款串列双座初级教练机,该机构造简单,操纵容易,重量较轻,可在土跑道上起降,是我国在当时一穷二白条件下发展国产飞机事业最合适的敲门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320厂修复第一批苏制雅克-18教练机
来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截至1952年底,320厂已试制成功雅克-18飞机机翼翼尖、襟翼、各种作动筒和锁钩、水平安定面、方向舵、升降舵、起落架、尾轮等27项部件,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厂于1953年试制成功爱姆-11发动机主要部件汽缸、涨圈、空气压缩机等,并投入使用。
这些都为初教-5教练机的试制做好了准备。
大干一百天,腾飞冲出八角亭
1952年2月,全套飞机图纸全部到达洪都机械厂。经比对核实,厂里在修理飞机过程中自己测绘的40%的图纸可以使用,所以第一架飞机60%的图纸采用的是苏联的图纸。经过近2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洪都机械厂对全机3653份图纸进行了逐项仔细比对,并重新描绘1067份图纸。
当时,生产场地是在已废弃的厂房上改建的,机械加工主要集中在“八角亭”式厂房内,而飞机的修理、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加工需要挤在一个2500平方米的机棚内。有些钣金件和蒙布损伤,无法更换,只能采取挖补的办法。热处理工艺方面只有一个锻工出身的老师傅带两个学徒,技术员只有几人,调度员仅有1人。当时生活条件很苦,职工居住在简易棚里,南昌夏天气温高、蚊子多,大家饱受蚊虫侵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飞机静力试验现场
来源 | 中国航空工业档案馆
1954年4月,初教-5的试制工作正式展开。第一代航空人喊着“大干一百天,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口号,仅仅用了90多天就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1954年5月初,01架飞机(试验用)的全部部件完成;5月12日,全机静力试验取得成功;6月18日,中翼、副翼、机身及主起落架等14个部件57种设计情况的静力试验陆续完成,全部达到设计要求;6月21日,02架飞机的部件相继完成。经过总装、调试;6月30日,第一架装配好的飞机进入试飞站,开始了试飞前的各项准备。
1954年7月3日17时15分,首架飞机在对外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紧张试飞。人们看着试飞飞机冲上云端,伴随着隆隆声响,飞机像雄鹰一般在蓝天盘旋,忽而迅速上升,忽而垂直俯冲,忽而翻起筋斗,一翻就是四五个,忽而停止翻滚,以半圆弧线向上拉起,接着轻轻摇摆机翼,驾驶员伸出头来向人们致意,待飞机准确降落。驾驶员兴奋地说:“机件性能良好,试飞一切顺利。”而后,初教-5又在工厂上秘密试飞累计13个多小时,以确保飞机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毛主席发来嘉勉信
1954年7月26日,秘密试飞进阶到万人庆典,320厂万名职工在飞机场隆重举行首架飞机竣工典礼大会,初教-5在军旗升起之地南昌胜利诞生,这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进度提前了14个月。
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激动地挥舞双拳,在扩音器里连说:“太棒啦!”苏联专家组长瓦西列夫在台上高喊:“飞机性能好极了!”各车间技术人员相拥而泣,新华社发布《我国自制飞机成功》的新闻,轰动了全世界。
毛泽东闻讯专门寄来嘉勉信,并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致开幕词中讲道:“一九五四年,我们国家自己出产了一架飞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还只是一架教练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毛泽东亲笔签署的嘉勉信
来源 | 新华网
一路走来,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强国之林。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由160余架飞机组成,蔚为壮观,是开国大典时飞机数量的9倍多。2025年6月第55届巴黎航展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携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35A、“翼龙”无人机等明星展品亮相,“中国制造”的航空技术不再是跟随者,华丽转身为逐渐被全球市场认可的“东方之翼”。
曾为初教-5诞生作出贡献的“八角亭”厂房,静静伫立在航空工业洪都的老厂区,讲述着来时的路,象征着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上天[OL].中国广播网,2011-04-14.
[2] 百年瞬间 | 中国自制的第一批飞机试飞成功[OL].共产党员网,2021-07-26.
[3] 毛主席亲笔签署嘉勉信,这款飞机绝对是独一份[OL].中国航空工业集团,2023-06-15.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