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此时,散文从经史哲学中分离出来,由应用性而转向文学性,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于是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时期。作家们不平则鸣,穷而后工,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度张物,创造性高度发挥,散文体裁更为丰富多彩,体裁得到拓展,创作技法日趋丰富,语言也高度个性化,更为贴近生活,更趋平易自然。
中国古代散文,早在先秦就蔚为大观。先秦诸子陈述己说,雄辩滔滔:《左传》、《国策》记载史事,时见华章。《史记》成功的人物描写更是将史传散文推向了高峰。六朝小赋与骈文,其中也不缺精美的篇章。但长期以来,散文或存于经史,或脱胎于哲学,并没有真正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而存在。只有到了唐宋,中国古代散文才真正辉煌,此时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孕育而生,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似的时期。此时文风大变,合体齐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散文摆脱了经史哲学的樊篱,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散文创作会通适变、通中有变
唐宋时期,散文从经史和哲学中分离出来,既革除六朝旧习,又开辟了宋元以后散文点发展道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走承先启后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由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真正进入文学境界,至此,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散文的本质在于自由,它要求真实地、轻松自如地表现自我,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动辄讲求声律的骈文很难达到这一境界。因此,隋唐之际,不少文人都开始反对骈文,倡导文体的变革。从隋朝的李谔到太宗时的重臣魏征,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他们分别以其中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中唐时期,更以大量古文创作实践为散文的全面革新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期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更为鲜明系统,创作上更为大量的抒情名篇,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容与形式。到了北宋中叶,欧阳修等再次掀起古文新潮,经过曾巩、王安石、三苏的不断努力,韩柳古文传统得以继承发扬,形成了宋一代散文平易流畅、简明通达的艺术风格。两次古文运动的成就,使得唐宋散文从骈文这一贵族的殿堂里走了出来,走向了市林,走入社会。散文进一步摆脱了声律的束缚,打破了许多人为的框架,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能适应时代进步和语言发展的新文体——古文应用而生了。从此以后,散文就从经史哲学的附席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作家们可以用其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抒情写意,当然,置身于“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背景中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走入“纯文学”的道路的,任何文学样式,都不可能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唐宋散文也不例外,他们在让散文进入文学境界的同时,也将散文经世致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二、散文个性化、风格多样化
散文个性化、风格多样化唐宋散文的巨大成就与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也是分不开的。散文一旦摆脱经史哲学的束缚,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他们“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各呈风姿,构成了唐宋散文百花齐放的局面。唐宋散文之前,散文的功能主要在政治和文论,结构上一般是平铺直叙条分缕析,尽管先秦诸子中有汪洋恣肆的《庄子》和才辩纵横的《孟子》;以人物为中心的记传散文《史记》;以清俊平淡、质朴有致风格抒写人生的陶渊明,但是,大部分作家的个人风格并不鲜明。唐宋之际,不少散文大家推陈出新,潜心创造,散文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比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口语的活用,使文章更为活泼灵动,绚丽多彩,同时也表明古代散文语言在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韩愈文章还有很多自铸新词,不少成语流传至今,语言的独创与变化,使韩愈散文独具一格,但韩愈有时为了力避陈言,常用怪异之字,久之不免流于晦涩。但韩门弟子更是将这种“横空盘硬语”推向极致,因而以苏欧为代表的北宋作家,呼吁“勿用造语”“取其自然”,经过他们的身体力行,散文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趋平易自然。至此,中国古代散文语言才发生了充分变化,散文语言才更为生动流畅,多姿多彩。
总之,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散文从经史哲学中分离出来,由应用性而转向文学性,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提倡创造性高度发挥,散文体裁丰富多彩,体裁得到拓展,创作技法日趋丰富,语言也高度个性化,更为贴近生活,更趋平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