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
曾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返乡创业种植水稻成为一名“新农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多年来一直带着她的团队扎根乡村。她们在农田里搭建了一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技术网,逐步建立起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如今,她创办的“润果农业”年产水稻1万吨、小麦8000吨,还带动1万多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增收,助力农民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但对她而言,农业经营风险大、回报期长,不仅需要相对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还需要对农业经营过程中的用工风险给予一定的保障。
如何降低用工风险,让“新农人”安心干事创业。今年全国两会,魏巧针对上述问题提交了一份让“新农人”安心干事创业的定制农业用工保险建议。
魏巧表示,“新农人”选择返乡创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类风险。保险的引入,恰似一道有力的“防护盾”,能够有效削减这些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助力他们尽快恢复生产。
魏巧指出,当下,国家针对“新农人”的保险保障支持,重点体现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涵盖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业、农机具等诸多领域。但在日常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用工风险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风险类型,尚未覆盖。一方面,现阶段实际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年龄普遍集中在60岁及以上,且大多是返乡务工的农民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有着显著的季节性特点,雇用的劳力基本是临时工,人员流动性极大。一旦受雇人员遭遇意外事故,相应后果都得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责人来承担,保额与赔偿金额严重不匹配。
在她看来,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颇高。市面上成熟的保险产品往往是针对城市用工设计的,保额较高,保费也较高。而初创企业农忙时节临时用工量大,难以承受过高保额的保费,进而无法参保一般常规的用工保险。一旦出现用工人员死亡、伤残等意外情况,雇主要背负高额赔偿,这无疑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引入保险机制,能有效化解用工风险问题。”魏巧举例称,“新农人”参保雇主意外险后,在发生用工风险时,便可及时获取保障范围内的经济补偿,通常可以覆盖支付给伤者的死亡伤残金、住院医疗费、误工补贴等大部分经济损失。
为此,魏巧建议财政部门参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做法,对农业用工保险的保费给予补贴。同时,督促保险机构量身打造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在不记名承保、参保年龄以及保险责任等方面,基于基层农业的现状,因地制宜进一步放宽承保条件,拓宽保障范围,并且在费用厘算上体现普惠性。此外,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积极鼓励“新农人”购买保险,帮助他们化解经营中的风险,少一份回乡创业的顾虑,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采编中心)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6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