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找寻着自己的擅长之处,去专注做好它。但兜兜转转,论从业年限,还是在自己的行业花的时间最长。虽谈不上热爱,凑合着喜欢吧,干一行爱一行的那种喜欢。
没总结或复盘过这个行业相关的内容,自觉门槛实在太高,牛人太多,限于自身技术水平、知识广度及研究深度,人微言轻,怕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输出不专业或观点狭隘,班门弄斧,误导他人。
但不学习总结,哪来的成长?今天就斗胆总结输出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开始。
下午听了几家制药企业的老总及主持人的线上分享,他们所在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美国和香港上市;另外两家是初创几年的;还有一家是大型端到端服务公司。
听完后有几点理解如下,不一定对,就当复盘内化吧:
1. 初创biotech多是靠融资来完成项目,他们通过将权益全部或者部分授权给买家(MNC或国内一些老牌药企)来获得首付款及里程碑款,以此将药物继续开发下去。
2. 对于药企,好的技术平台很关键;另外,如果有和海内外药企合作的交易,那就更容易促成下一次的交易;但临床数据的表现更为关键。
3. C总有一句表述很形象也很深刻:创新的土壤在中国,但天空在国外。JP摩根的回顾,他们的共识是中国生物药的创新程度是有所增强的,且越来越受到美国MNC及投资人的青睐,他们在中国像逛菜市场那样,在用较低的价格抄底着国内biotech的创新项目,他对中国生物药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作为行业人,本人也是真心希望行业寒冬尽早结束,春天快快来。
4. 海外投资人在火热地挑选中国项目,老总们也呼吁国内投资人要积极参与进来,与海外资本竞争,抓住这个机遇,且有长期主义思维。
5. 肿瘤依然是主战场,同时炎症及自免(I&I)、CNS等适应症也是在不断开拓。
6. 双抗及ADC、TCE抗体这几年比较火,打造好的技术平台,顺应市场的需求,才能抓住机遇。
最后,想说的是,不管这个行业如何发展,但只要我们不下牌桌,就一定能等到它的春天,这也是一种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