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游戏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娱乐性,包括星座研究、八卦分析、感情实验等。
狭义的游戏强调释放体能带来的愉悦感,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两类。
这里主要追忆上世纪80年代,校园里课间十分钟女生进行的一些集体游戏。
下课以后,女生就喜欢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尤以上厕所为甚。这似乎是表达亲密感最明显也最快捷的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生课间游戏主要有:
1、踢键子
2、掷沙包
3、抓子
4、跳房子
5、跳绳
6、跳橡皮筋
7、挑井(冰棒棍)
8、翻手绳
9、ga步子
10、挤油渣子
11、打baibai
12、锤子剪刀布
13、和白
14、红灯绿灯看
15、找朋友
16、木头人
17、脚不落地
18、推手
19、打手游戏
20、十个问题猜答案
除第20个算智力外,其他全部是纯体育项目。其中我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是前4个。
1、踢键子
踢键子的好处是既可以集体竞技,也可以单人娱乐。
南方的毽子与北方的不同。至少我们当时玩的,极少有用铜钱和鸡毛做的那种能直立的毽子,那太贵族,太皇城根儿,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方内陆城市的平民生活不协调。
我们的毽子都是用金属的螺丝垫片和纤维绳做的,分两种,一种用来踢,一种用来“吸”。
先说做。用纤维绳在环形的金属垫片上锁最基本的云雀结,一个挨一个,平整锁满整个圆环,再把纤维绳的穗部顺着纤维的纹路撕开,就大功告成。全部手作,材料是四处找来的零碎,没有成本。晚上写完作业,一口气能做好几个。
用来踢的毽子垫片要重才能受力,如果找不到厚垫片,就得用两个或三个薄的叠起来做。穗要短,大约5厘米左右,纤维要稍粗,这样静电小,不粘鞋。
踢的方式与北方的相同,单脚内侧、外侧踢,跨脚踢,跳脚踢等,花样繁多,很有观赏性。最好穿稍厚一点的运动鞋,否则铁制的垫片砸在脚趾头上是很痛的。
因要保持平衡,不仅是足之蹈之,还免不了手之舞之,所以踢毽子是一种全身运动。一个课间下来,最受益的是双脚,再冷的天都能踢得滚烫;双腿就吃亏了,重复勾抬动作太多,有时候大腿肌肉会累得隐隐发抖。
用来“吸”的毽子垫片要轻而薄,穗要长,至少10厘米,这样静电大,容易粘在鞋面甚至裤子上。我们常常用粉红、亮黄的纤维绳来做“吸”毽子。新鲜出炉的时候真是纤美闪亮,像颀长的水母柔媚无比,袅袅娜娜,踢上去后缓缓飘落,很有美感。
所谓“吸”,就是踢起之后让毽子落在另一只脚的鞋面上,接住以后挑向空中,再踢,毽子落地则为输。所以静电的作用就很大了。
踢吸毽子最好是穿前掌扁平的单层布鞋,接触面大,脚趾运动灵活,毽子落在鞋面任何位置都可以挑起来,有时候,铁环部分没有落在鞋面,都可以通过纤维的吸力把毽子勾起,我们叫“救活”,这要靠两点,一是铁环轻,二是脚功好。
那时候没有装备党一说,一般女学生平时就两双鞋,一双布鞋,一双运动鞋,没有谁会为毽子的不同玩法特意换鞋。但是,山不转水转,我们可以换人呀!轮到比吸毽子的时候,就换穿布鞋的队员上,在兵种的分配上还是可以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