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于明月的钟爱不言而喻。
唐伯虎曾写了一首《把酒对月歌》来描述李白的诗与明月。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明月自古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是文人骚客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白应该是对明月特别厚爱的一位。
月亮同样与佛法有着不解之缘,在佛教中月亮被用来比喻人的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清净圆满,皎洁如明月,一旦自性被迷惑,就犹如月被事物遮盖一样。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常以维摩诘自比,对道门佛法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这是李白特别钟爱的重要原因吧
在李白的诗作中出现明月诗很多,其中有一首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这首诗就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在诗人写作的时间,诗的内容及部分词的解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对于理解整个诗影响不大。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根据许慎《说文解字》中有五种说法,其一,安身的坐具;其二,表示安设床铺;其三,指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其四,指井上的围栏;其五,指物之底部。
《说文》将床解释为坐具是有道理的,作为卧具的床大约是从宋元后才使用,古人席地而卧,因袭盛唐文化的日本人一直都在睡塌塌米,而不是睡床。
诗中此处该作何解释,笔者认为该处应解释为井上的围栏,盖因作者此刻的视野在室外,来源于后句中地上霜、举头望明月等可为证。
疑是地上霜,句中霜有两层含义,一指季节已到秋冬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样一个萧瑟的季节,诗人依然客居它乡。无霜胜有霜,一个霜字让季节清冷的氛围愈加浓厚。
另一层含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地上霜常常被用来象征一种纯洁、高雅的美,这种美既包括自然界的美景,也包括人物的品质和气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的意思简单易懂,也成了无数寄托乡思游子的精神所托,生命共情,这样理解这首诗似乎早已成为定论。
诗人真的是在表达思乡之情吗?
文章到此本该结束,但是,如果到此结束李白就只能是一个诗人了,而李白恰恰不只是一位诗人。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李白的后人,他和李白颇为相似,对佛法深有研究和修行,同样是一位后人景仰的大词人,他就是苏轼,东波居士。
苏轼曾经做过一首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作于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词,这个故事可能容易忘记,但这句话却为人们所传诵、赞赏和神会。
说句实在话,对于一个24岁就仗剑去国的人来说,故乡是回不去的、淡漠的。
李白真的思念的是故乡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去,人生的漂泊,追求真的是财富和地位吗?你可以说是,但是当你真正得到的时候是否还会说是?
得到或失去并不重要,追求或躺平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做到,无论你做事或不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到内心的安定与平静。
这是佛法所传达的深邃内涵,也是诗人所思念和向往的故乡,更是我们生活所追求的心境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