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反催婚01
2025-02-02 20:11  浏览:86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场景一:团圆的饭桌上,你刚夹起妈妈味道的糖醋排骨,还没来得及咬下第一口,七嘴八舌联合发射的催婚炮弹,已经呼啸而来。

场景二:电视屏幕里播放群英荟萃的晚会,客厅里灯光明亮,父母大人一个语重心长,一个殷切凝望,话题依旧是——

催婚。

是不是头大了?

别慌!别烦!别暴走!

找些心理学的观点当辅助教具,让我们把这场春节限定版生存游戏,变成升级亲情关系的训练场。


01破解催婚迷阵:先搞懂父母的"系统BUG"

 

首先,父母的催婚是集体潜意识作祟:

埃略特·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的著作里,这样说——

渴望融入群体和被接纳是人性的一部分。

而,"修齐治平"的程序代码,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被镌刻得尤其用力。

父母那代人的恋爱、结婚、生孩子,堪比新闻联播的准时——25岁结婚是标准版,30岁未婚就是系统漏洞。

因此,首先需要看到,他们不是针对你,而是中了传统随大流的木马病毒。


其次,是一种死亡焦虑的转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认为,对死亡的焦虑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当父母走过青葱岁月,进入人生暮年,其实是希望借由孩子,实现自己生命的延续。

从这个角度看,催婚的本质是父母对抗死亡焦虑的“替身战争”。

当他们表达"趁我们还有力气,能带动孙子"时,也许在寻求一种可以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做点什么的掌控感和确定性。

 

再有,是对未完成事件的闭合需求:

 

人类对"未完成事件"有强迫症般的闭合需求。

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也叫“契可尼效应”,说的是人对被打断、未完成、没实现的事情总是耿耿于怀。

对有始有终的追求,是人类天生的驱动力之一。

当父母们在他们的社会认知中,将你的婚恋问题设为“待办事项”,像他们手机里99+的未读消息,必须点开,才能安心地呼吸。

发布人:df87****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