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孟子》见解杂文
2024-08-12 16:44  浏览:191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宽刑省罚,与民同乐。孟子对尧、舜、禹非常赞同,认为统治者要向尧、舜、禹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主张“德刑并重”,治理国家需要德治与法治协调推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针对国家治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等方面阐述,各部分各环节相互支撑、相互融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反映了孟子对“民心”的重视。孟子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十分重视“与民同乐”,得民心之根本在于实行德政,仁爱民众。“以仁政得民心”,就是进行德治,收揽民心,反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百姓与统治者富足了,与民同乐才得以实现。与民同乐,需做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并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做事公平公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君主要提升自身修为,有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君主对百姓充满爱心,以礼相待,百姓才能心悦诚服。孟子以“仁”“义”为内核,以“思”“诚”“敬”为手段,特别注重发挥“心”的“思辨”能力,由此开创出一套“存心养性”“反身而诚”“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功夫;借“天命”谈“人事”,将人的注意力引向自身道德修养。孟子通过推崇“德治”,施行“仁政”来收揽民心,以伦理教化来安定和规范社会秩序,以期管理者能与民同乐,最终实现“仁者无敌”、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

  浩然之气,以德配位。孟子借鉴孔子“血气三戒说”的思想,以义来戒除血气中的欲望,继承并丰富其内涵,从而创立了“浩然之气”思想。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大勇,“浩然之气”是受到具有省思功能的道德本心所支配、引导的“义理”之气是受心志所支配的大勇之气,体现在至大至刚,表现在气上呈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与高尚的品质,可以不断充盈内心并积极修养道德品格,继而达到人格上的坚毅与刚强。“浩然之气”需要义与道来相互配合,没有义与道的配合则失去力量。“配义与道”包含义与道两种道德准则,在符合“义”的基础上来追求“道”,“浩然之气”才成为立身行事之准则。“浩然之气”所体现的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之气,鼓舞了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基本路径,只有做到经常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改进自身不足,完善自身修养。“浩然之气”作为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之初就以道德而立论,“浩然之气”有助于公民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激励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增强社会公德,提升价值认同。“浩然之气”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一致的。浩然之气是君子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社会道义、无所畏惧的气魄与勇气,是品质上的坚毅刚强,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天地之间的光明磊落,是内在德性与最高道德准则的协调融合,是人间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人具有了浩然之气,才具备了君子的仁智勇“三达德”,方能以德配位,处事圆满成功。

发布人:624a****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断更
  • 2024-08-12浏览:2902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