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6年4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新一代多用途歼击机枭龙04架首飞圆满成功。这背后,是“枭龙”研发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2006年4月28日上午,成都温江机场上空,晴空万里。在塔台上静候“枭龙”首飞的中巴工作人员心情紧张澎湃。
10时45分,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多用途歼击机“枭龙”04架呼啸着腾空而起,空中飞行16分钟,首飞圆满成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多用途轻型战斗机“枭龙”04架
来源丨新华社
“航电系统工作正常。”在塔台上亲耳听到试飞员的汇报后,中方研发人员和巴方合作伙伴紧紧相拥。在试飞员进入讲评室前,小小的教室早已被挤得满满当当。听完试飞员的讲评,20多位巴基斯坦合作伙伴频频和“枭龙”研发人员握手、拥抱,竖大拇指激动地说:“太棒了!这个飞机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这在巴基斯坦是从没有过的。”
“枭龙”战机是我国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自主研制开发的先进轻型多用途歼击机。04架飞机则是第一架配装了全状态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的“枭龙”飞机。04架机的首飞成功,为该机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这一飞冲天的背后,是“枭龙”研发人员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枭龙”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战机成为西方国家装备的主力战斗机。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歼-7。虽然经过多次改型已提高性能,但作为一款二代战机,歼-7还是显出了老态,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1984年,歼-7的国外用户巴基斯坦,向中国提出了大规模改装歼-7出口型飞机的建议书。第二年,巴基斯坦正式发起“佩刀Ⅱ”项目,向中国航空工业发出了长达24页的招标书。显然,巴方需要的是一款全新的战机,而且要求以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进行研发。这就是“枭龙”项目的由来。
经过无数次谈判磋商,1989年,中国航空工业终于拿到了“佩刀Ⅱ”项目,并改名为“超7”。此时国内并没有适合“超7”的发动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著名的发动机厂商普惠公司和罗·罗参与了“超7”发动机的竞标,著名的美国飞机厂商格鲁门公司则参与“超7”机体的研制,“超7”由此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模式。然而,随后这些西方巨头却以各种理由纷纷退出,“超7”项目陷入搁浅。
此后近10年间,中国航空工业一直没有放弃“超7”项目,努力说服巴方重启“超7”的研制,并对方案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达到了媲美三代机的技术指标。多年发展中,经过歼10工程的锤炼,我国的航空工业力量已今非昔比,在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时早已游刃有余。
1998年,鉴于“超7”的竞争力和迫切的国际需要,巴方签约重启“超7”项目。“超7”随后被正式命名为“枭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枭龙”研制——不能失败的项目
为全面满足用户对进度与作战效能的需求,“枭龙”项目确定了将原型机研制分“两步走”的策略,即平台状态(01、03架,02架全机静力试验)和全状态(04架)两个阶段。“枭龙”战机项目中方决策者认为说:“一方面我们要让‘枭龙’尽早飞起来,加快平台鉴定,建立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利用平台鉴定这段时间,我们研发更为先进的航电武器系统,进一步优化飞机的性能。”最终经过实践证明,正是由于采用了“两步走”策略,“枭龙”01、03架在试飞等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在“枭龙”04架上逐一得到系统全面的解决。
2001年,“枭龙”战机研制计划正式确认。此时,距离双方约定的战机首飞时间,仅剩两年半。在脱离原有型号的情况下进行全新研制,同时还要引入大量从来没有验证过的新技术,“枭龙”战机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就在“枭龙”开始紧锣密鼓推进之时,研发单位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同时进入某重点型号战机的设计定型和双座型机发图的关键节点,要多型号、多个节点高度并行交叉研制。但研制人员把“枭龙”看作“不能失败的项目”。
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总监、“枭龙”项目办主任王鲁芳在采访中道出了原因:“在‘枭龙’项目之前,他们已经出口了强-5、歼-6、歼-7众多国内的二代机。战斗机领域始终是航空贸易最大的阵地。如果不把‘枭龙’成功研发出来,我们战斗机领域的市场就断线了。从我们当时国内的情况来看,没有这样的机种,所以“枭龙”不能失败,只能往前走,只能坚持,把这个项目做出来。”
2003年,“枭龙”01架原型机逐渐加速,机头慢慢抬高,两个主起落架随即离地冲上云霄,飞行17分钟后,“枭龙”01架原型机平稳着陆。
2006年4月28日,“枭龙”04架机首飞成功。
2007年,“枭龙”战机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
2003年8月25日,“枭龙”01架首飞
来源丨《中国航空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刷新我国军机研制的新纪录
“枭龙”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创造了当时我国军机研制的新纪录。
“枭龙”问世之前,我国军用飞机研制,通常采用“先定型再大规模生产”模式。也就是说,当一款战机完成定型流程后,在生产阶段就不再轻易改变工艺流程,即便是战机仅仅需要更换一个零部件,都要重新走一遍复杂的鉴定流程。
这种生产模式优势明显,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后勤与维修工作,适合快速大规模生产。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对装备进行改进,导致装备升级面临决策程序复杂、难度高周期长等挑战。
“枭龙”是我国第一款采用现代“批次化”管理的型号。其研制采用“少量多批、小步快跑”的形式,通过预留改进空间、设定阶段性能小目标等方式,逐步迭代生产工艺和机载设备,最终实现综合性能达到世界一流。
此外,“枭龙”的生产也使我国战机的设计实现了从图纸向数字化的转型。作为我国第一个整机全系统出口项目,不仅在飞机本身实现了突破,也为国产航电和武器系统的升级,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如今,历经不断发展和换代的“枭龙”战机已经成为各大航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枭龙”飞机航电试验台
来源丨央视网
参考文献:
[1]中国脊梁[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
[2]航空档案:枭龙腾飞[ol].央视网,2011-01-14.
[3]首飞20年,“枭龙”致远: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条纽带[N].中国航空报,2023-08-29(00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