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是1994年上映的,那时我还是个没上学的小娃娃,当然不知道它的存在,没想到30年后的今天我却把它搜出来看了一遍。
很多人曾跟我说《活着》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建议我去看,但我一直没下定决心。
为什么说没下决心呢?
大概是因为我知道电影描述那个年代的事情估计不太美好,不想去感受,不想去面对,所以一拖再拖。
想看又不太敢看的感觉,让我一度没有勇气去看它,所以说没下定决心,怕后劲大。
我也忘了自己是否看过余华老师的那部小说,也许看了时间太久给忘了,也许没看,记不大清了。
电影没有特别渲染什么氛围或者情绪,而是以一种平铺直述的角度去展现那个年代的事情,按部就班的,有点悲,又很现实。
原本开始看福贵因赌博把老婆气跑了、房子也输了、老爹也被气死了,心里就有点闷,我觉得我这个人除了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大约看不了悲剧,一看到福贵那不争气的样子就有点来气。
后来反革命斗地主运动兴起,因为龙二赢了福贵的那个房子被扣上地主的帽子,又因与人动手纠纷加扣反革命等多重罪行,被执行了枪决。
福贵因输了房子而变成了贫农,反而因祸得福了。
这里我感觉到了生活那无声的风云变幻,捉摸不透,不走下去,福祸真不好说。
到了这我才开始稳着心看下去,虽然福贵一家也不会因此而生活美满。
唯一的儿子被老友无意撞死,哑巴女儿到最后生产大出血而亡,生活看着四处悲凉,但他们依然养着外孙继续生活着,让我觉得这部戏似乎也不能简单的扣上悲剧的评断,它只是在陈述那个年代生活原本的模样。
我觉得人活着才有希望,当然有时候要看到希望才能活着。
电影里前后有两段重复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是撞死福贵儿子的老友春生想去坟头祭奠,被家珍(福贵老婆)痛骂,“你记着,你撞死了我儿子,你欠我们家一条命。”
很多年过去家珍一直没有原谅他,却因为后来春生被批成右派,老婆自杀,他半夜偷摸出来想给福贵一家送钱,好了结心病,好了结了自己,他不想活了。
家珍却在这时出了房门,在春生回去的路上嘱咐他说,“你要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要好好活着。”
如果说在儿子坟前骂春生那段属于杀人诛心,那么后面原谅春生这一段可谓是给春生活着的希望了,背负着一个人的希望而活。
还有一段是福贵背着儿子去学校,那也是有庆生前最后的一幕,福贵说,“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
这句话在电影的最后,外孙问鸡长大了是什么样子?福贵又把这句讲给儿子的话又讲给了外孙听,有点心酸,但也是希望,寄托儿子与女儿的希望,虽然最后儿子女儿都死了,但是生活仍要继续,人总要活着。
小鸡是希望,外孙也是希望,走下去,总能看到希望。
我回味电影,觉得唯二感觉到温馨的画面,其一是儿子给福贵的茶水里加醋和辣子整老爹,被福贵追着打,那样欢乐嬉戏的画面是电影为数不多的温暖;还有一处是女儿出嫁了,老两口的开心与慰藉,说不上多温馨,却是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喜悦了。
未来的路谁都无法预料,想要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样子,有多少希望,只有活着,走下去,才能知道结果。
许多人不想活着,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那赤裸裸的现实,就像我好多次下不定决心看这部电影一样,怕太悲情。
其实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评判生活的好坏,可能你以为的不好过却只是那样的普通而平淡,或许还能看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就像我一样,担心观影的后劲大,其实到最后也并不觉得是悲剧,只是时代本身带来的现实比我们如今的生活艰难得多,但是他们依然活着,仍带着希望,就像外孙,就像那群小鸡,都是希望。
所以,那个辛苦岁月走出来的人都如此安然的活着,如今生活变得更好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活着呢?!
三十年前比六十年代要安定许多;现在比三十年前过得要幸福;三十年后,会比我们现在活得更好。
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