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周六,天气尚好。
距离别沪返临已时日不多,还有计划中的好几所大学未去、诸多事儿未做。不敢贪睡,约上同伴,赴约上海交大,一睹这所“双一流”大学真身,很是期待能遇见让灵魂震颤的人、景、事。
两个半小时的地铁辗转后,我们受到上交大保卫处副处长杨立志的热情接待。杨处长是土生土长的临泽县鸭暖镇人,县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刘东主任的学生,经他介绍,我们才得以幸会,老乡相见,自然亲切。一番客气后,他开车带我们去参观上交大校园。杨处长在这儿工作、生活了十五年,对上交大的历史源渊、校园文化了然于胸,我们走了一路,他侃侃介绍了一路,语言精炼、口才极好,又善人情世故,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车至上交大正门,远望飞檐斗拱、红墙黛瓦、古风古韵的门楼,配以遒劲有力、霸气侧露的毛体“交通大学”四字匾额,更觉庄严肃穆、历史厚重。我们下车、拍照,虽无缘成为交大学子,但能走近它、瞻仰它,精神已是富足了,夫复何求?
移步上交大校史馆,其楼体正面右则外观造型独特,似一个半卷形状的巨大立体玻璃卷筒,给人无限遐想,从里面由此向外看,目光所及处恰是古韵牌坊门,视觉感极好。
进入校史馆一楼展厅,“红色支点浮雕”赫然在目,其设计取意于国旗的一角,寓意着历代交大师生与党和国家的紧密联系,象征着交大师生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拾级而上二楼展厅,有四处设计触动心弦。一是在史馆一处墙璧上用灯光和三棱镜交互再现了“1930年代学生课堂教学场景和1930年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锻炼实习场景”,随着灯光位置的变换,场景内容随之变化,逼真的人物、生动的教学场景,让人在科技的力量中回顾历史的深邃。二是上交大的“四个率先”触动了我的创新思维。率先走出国门访美;率先接受海外捐赠,受包玉刚先生一千万美元建设了图书馆;率先进行高校管理改革;率先开拓新校区,让交大气势更为宏大。三是交大精英业绩展让我感受到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精英、从交大走出来的大学校长、文化名流等交大人才名录在展厅灯箱里熠熠生辉,启迪人们尊重人才、致敬人才、向人才学习。
从校史馆出来,我们穿过金色高贵的银杏大道、漫步品类众多的植物园、瞻仰弘一法师的古道“长亭”、路过交大文创小店………一路走来,风景旖旎,游人络绎不绝,开放的交大,谁都可以进出观光,沐浴学术芬芳,没有边界感,只有包容一切的胸怀,让你感受素有“脚疼”大学之传的真实体量。
时至五点钟,天色渐晚,我们疾步交大“包玉刚图书馆”,进得室内,一楼正墙上方一行金字映入眼帘,那是交大毕业生钱学森的一句话:“图书馆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话短理长,爱读书、善读书无疑是成人成才、成伟人成英才的必经之道。上到图书馆二楼、三楼,我们看到正在埋头读书、撰写论文的学子,静静地,听不到一丝喧嚣。更让我们感到暖心的是,三楼的最里边居然设有舒适区,学困了可以倒头就睡,有些学生竟然盖着凉被正在酣睡,书香与梦想齐飞,其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实在让人望尘莫及。感叹之中,我们从三楼侧门出去,在露天休闲阅读区拣座儿边品咖啡边歇脚边欣赏图书馆对面的“思源湖”,秀丽风光,蓝天碧水,人间仙境。
走出交大,五点半的上海已是灯火阑珊。在这个美丽的冬夜,我们与杨处长一家又畅聊了三个多小时,从小时候的那些事儿聊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从奋斗之初的青涩聊到了事业有成的稳重,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人生长河中翻腾的浪花,无不美丽,相谈甚欢。
启示与思考:
越开放的大学越文明,越包容的大学越厚重。开放、包容是一所优质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气质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