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受他的老师沈周的影响,常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相当于绘画版的日记。
而且这种日记与文字相比,更为直观简洁,一眼入心。
《惠山茶会图》即是记录了1518年,文徵明与几位好友相约游览无锡惠山。在惠山“竹炉山房”品茶赋诗的情景。
惠山茶会图
画面上,层层叠叠的山石。石间松林密布。
山脚下是,一个草亭伫立在林间,草亭下有一个八角形的石质井栏。
惠山的泉水就在这个井口汇集。
两个文人围坐在井栏旁边。左侧的人探头看里面的泉水;右侧的文人正展开书卷阅读。
这两个人的姿势的安排很有心机。
左侧人用看井水的方式,将观者的目光吸引到了井口处,表明了此次茶会使用的,正是这里的水。
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将惠山泉定为“天下第二泉”。
文徵明等一众文人专程来此品茶,就是要“识水品之高,养古人之趣。”
看右侧展卷的文人,不是正定了这文人雅集的基调嘛!
再看画面右侧,山路上,两个文人边走边聊,前面引路的童仆回首张望着他们。
你看这二主一仆三人,将人的视线引向井边,又以略停顿的姿态,让画面有了更多的变化。
而草亭的左侧,一文人似乎刚刚赶来。正站立在平地上,拱手问候。
再将目光集中在茶桌上。
炉子上,一茶壶正在煮泉水。一童仆正蹲在地上,忙着烧火。
朱漆茶桌上,摆放着茶铫、茶盏、茶托等一系列精致的茶具。
桌子的另一侧,一童仆正在准备茶具。
这幅画为我们清晰地记录了明代文人是如何制作茶水,来进行品茶的。
事实上,中国人喝茶的方式一直在演变。
唐朝时为“煮茶”。就像煮一锅汤一样,还要放上盐和调料。
宋朝时用“点茶”。就是把茶碾成末,先用沸水调成膏状,再注入茶汤。
在《惠山茶会图》中就可以看到,到了明朝,已经和今天的喝茶方式很类似,是直接冲茶了。
这幅画在笔墨上,承袭了赵孟頫所推崇的“古意”,但又有别于赵孟頫的“高古”,其中加入了世俗的元素,使这幅画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在色彩上,则为青绿设色,显得典雅清透。
《惠山茶会图》为纸本设色,纵21.9cm,横67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