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上的《10岁女孩偷偷和AI男友“谈恋爱”》的这篇文章,真是让我吃了一惊,AI技术的渗透竟然如此之广?孩子们情感世界竟然如此荒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是否只是给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只是忙着带他们上培训、补习班,却遗忘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我们是否肯花时间耐心听一听他们讲述自已内心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所见所闻、所忧所喜?是否关注到他们心灵的草地上是否长满了杂草?在孩子最需要我们亲情滋养的时候,我们缺席,那AI就来补位了。富兰克林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触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否则会更让孩子好奇、逆反。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与孩子们共同正确地使用这些工具。家长、学校与社会要联动,正确引导孩子理性看待使用AI。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AI只是一种工具,不能替代现实世界,不能替代真实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体验,千万不能依赖沉迷。然而,最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源头抓起,那就是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商家设计推广AI社交产品时,必须设置严格的使用准入门槛,严格进行年龄限制和内容筛选与过滤。对那些不遵守规定,向未成年人推送不适合内容的任意妄为者,必须给予最严厉的处罚,甚至是纳入行业从业黑名单。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相关规范,给AI装上“过滤网”,把那些不良、诱导性的内容全部拦截下来,确保AI输出的内容是积极、向上、乐观、健康、有教育意义的,真正是为孩子们打开知识与美好的一扇窗,而不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10岁小女孩网恋AI男友的故事,好似一记耳光,打在了我们成年人的脸上,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孩子教育上及情感陪护上的不足、行业规范、准入、监管等方面的漏洞,期待我们家长、学校、商家、社会,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别再让手机里的“AI男友、AI女友、AI爸爸、AI妈妈、AI老师们,夺走我们和孩子之间最珍贵的爱与情感,为了孩子们能健康快乐成长,共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