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体型会深刻影响其运动方式、捕食策略及生存适应能力。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建立了目前最综合的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体型数据库,通过对远古海洋“明星生物”三叶虫的系统研究,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古无脊椎动物体型演化规律的新窗口。
01
为何选择三叶虫?
远古节肢动物三叶虫,不仅数量庞大、形态多样,其体型差异更是惊人,从仅2毫米的迷你个体到超过70厘米的巨型种类应有尽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体型差异明显的三叶虫化石
这种独特的体型多样性,加上三叶虫在古生代海洋生态中的关键地位,使其成为研究无脊椎动物体型演化的理想样本。
该三叶虫体型数据库涵盖1091个属、4732件成年标本的精确测量数据,时间分辨率达到三百万年级别,为深入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数据库中136个寒武纪和奥陶纪三叶虫科的体型分布,两侧分别展示微型(左)和大型(右)三叶虫类群的代表。三叶虫线描图来自https://www.trilobites.info,未按实际比例。
02
1.2亿年“跳跃式演化”
关于生物体型演化的驱动机制,学界存在诸多理论争鸣。例如,柯普法则认为生物演化中体型会自然增大,伯格曼法则则强调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键作用。
为了验证这些假说,研究团队对数据进行了多角度分析。
结果显示,在长达1.2亿年的演化历程中,三叶虫体型呈现出“跳跃式”变化特征,共发生5次显著体型突变事件(3次缩小、2次增大),但整体并未呈现单向增大趋势。这否定了柯普法则在三叶虫演化中的普适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古生代早期寒武纪与奥陶纪全球三叶虫体型的演化模式,红色箭头为五次重要的体型变化事件,罗马数字为这一时期三叶虫体型演化的六个阶段。
03
低氧环境下的生存博弈
更引人注目的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三叶虫体型波动与当时海洋含氧量变化存在精确对应关系,即每次体型缩小事件都恰逢海洋缺氧时期,而体型增大则与海洋氧化增强同步。
研究团队解释,大型三叶虫需要更高氧气维持代谢,因此对氧气变化尤为敏感。这为“氧气驱动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代生物学中普遍观察到“气候变冷促进体型增大”的现象(如大象、鲸类的演化),但发生在三叶虫时代的全球持续变冷却未引发三叶虫相应体型变化。
研究团队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气含氧量仅为现代的60%左右。在低氧背景下,温度变化难以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当氧气含量突破临界值后,温度效应才会显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古生代早期三叶虫体型演化(A)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变化(B)及温度变化(C)的关系。
04
环境恶化“预警器”
远古三叶虫的体型“密码”,还对理解当前生态危机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数据显示,在多次环境剧变中,大体型三叶虫的灭绝总是比海洋生物多样性整体下降提前数百万年,说明大型捕食者对环境恶化更为敏感。
这提示我们,现代生态系统中大型动物的异常消失,很可能是环境危机的重要预警信号。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t7572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