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85年6月26日至7月10日,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在芬兰举行。我国首次派代表队参加。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曾在《回忆三十一届IMO》一文中,详细回溯了中国数学竞赛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从首次参赛的青涩探索,到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赛事承办权突破的全过程,字里行间凝结着中国数学界在国际竞赛舞台上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成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5年,中国数学竞赛迎来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首次派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这项被誉为数学领域“世界杯”的赛事,汇聚了全球最优秀的青少年数学人才。中国代表队的首次亮相,背后蕴藏着一段曲折而励志的故事,展现了我国数学教育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进取的历程。
萌芽:从四城到全国
“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当时举办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四城市的高中数学竞赛,华罗庚、苏步青、江泽涵、吴大任、李国平等我国最有威望的数学家都积极出面领导并参与了这项工作。”王元回忆道。
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积极参与,为这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受政治因素影响,数学竞赛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直到1976年才得以恢复。
1978年,教育部、中国科协等机构联合举办了八省市中学数学竞赛,标志着中国数学竞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八省市的数学竞赛扩大为全国数学竞赛。除当时尚未建省的海南之外,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参加了,特别是西藏也来参加了比赛。另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消耗过大,效果不够理想,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决定5年之内不再举办类似的全国竞赛活动。”据王元描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航空专业教材编审组1978年编撰的
《八省市数学竞赛资料汇编》封面
及华罗庚之题词
来源 | 新京报传媒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折:大连会议与“三不原则”
1980年8月,在大连黑石礁举行会议(简称“大连会议”)。王元说:“‘大连会议’肯定了数学竞赛的积极意义,认为数学竞赛应该由中国数学会来组织实施,并确立了数学竞赛的性质、原则与目的。”
此次会议确立了“数学竞赛是一项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属于民间活动而不是政府的教育项目”的性质;“民办公助、精简节约、自愿参加”的原则,并明确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参加国际数学竞赛做准备”的目的。
1981年5月,“大连会议”的大部分与会者在北京师范学院集会,讨论数学竞赛的具体事宜,决定搞“省、市、自治区联合竞赛(数学联赛)”,各省、市、自治区自愿参加,轮流主办,还明确了不搞层层选拔,不组织代表队,不组织集训的“三不原则”。
王元说:“1981年10月,共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万6千多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往后,高中数学联赛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机遇:与IMO的缘分
1978年八省市数学竞赛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曾来视察考场。他对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裘宗沪说:“我国刚刚接到罗马尼亚主办的IMO的邀请信,问我们能否带学生前去参赛?”
“裘宗沪是第一次得知有个IMO,虽然IMO已举办过20多届。因IMO定于1978年7月,时间过于仓促,所以未参加。但IMO逐渐在中国数学家及中学数学老师中传开,为大家所知晓。”王元提到。
从1980年夏天开始,中国前后共收到4封邀请信。面对美国IMO组委会的盛情邀请,中国一些数学家密切关注着IMO的竞赛情况,分析考题与开拓思路,为终究会到来的中国参加IMO做各项准备。
突破:获得首枚奖牌
198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有人询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国都参加的IMO,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一直不参加?”这一来自国际社会的叩问,推动中国在搁置多年后下定决心:当年即派队参加第26届IMO。此时距离赛事开幕仅剩两个月,筹备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寿仁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裘宗沪的牵头下紧急启动。
1985年5月7日, 王寿仁与裘宗沪采用当年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试题作为选拔标准,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两名佼佼者:北京北大附中的王锋与上海向明中学的吴思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师单墫负责培训与指导,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开启集训,通过很多真题训练帮助选手熟悉IMO题型。
1985年6月20日,由王寿仁与裘宗沪率领的中国代表队抵达芬兰赫尔辛基,中国代表队甫一亮相便引发关注与好奇。在两天的激烈角逐中,吴思皓斩获铜牌,实现中国IMO奖牌“零的突破”。之后,中国代表队在赫尔辛基停留了三周,与各国代表进行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数学教育,为后续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5年7月,王寿仁和裘宗沪带两名学生
参加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左3王寿仁,左4裘宗沪)
来源 | 宁波中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王寿仁与裘宗沪多次谈起:“IMO除竞赛之外,很像一个小型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而且IMO只计算个人成绩,没有国与国之间成绩较量的“火药味”,大家相处和睦。其次,中国代表队是仓促上阵的,队员人数满员可达6人,而我们只有2人,还拿了一枚铜牌,若认真准备,成绩当会更好。第三,中国应该争取举办IMO,让IMO这一活动首次走进亚洲。”
崛起:从冬令营到金牌团队
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IMO并斩获铜牌后,中国数学界意识到系统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王元回忆:“代表团回国后立即进行两件事,一是为参加下一届IMO做准备,再一个就是考虑如何将IMO引入中国。”
1986年,中国数学会正式创办“数学冬令营”。通过冬令营的选拔和集训,中国代表队在IMO赛场上不断取得佳绩。从1986年的团体第四,到1989年的团体第一,中国代表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第27届IMO,中国队的领队及队员
来源|宁波中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此外,在第27届IMO上,王寿仁与裘宗沪代表中国,向IMO常设委员会正式提出中国举办IMO的申请。1987年,在第28届IMO上,IMO的常设委员会确认了中国承办IMO的要求,并确定由中国举办1990年的第31届IMO。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
王元说:“自从1987年确定在中国举办1990年的第31届IMO后,中国数学家与中学老师们都深受鼓舞,从各方面进行积极的筹备。”
1988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王寿仁任主席、严士健任副主席、裘宗沪任秘书长。同时,裘宗沪就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
1990年的数学冬令营开始设立团体奖,授予团体冠军,以陈省身出资制作的流动奖杯“陈省身杯”为奖品。
“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31届IMO,这是IMO首次走进亚洲。如今,中国已经成为IMO赛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元在文中写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
第31届IMO各国积分排名表
来源 | 新京报传媒研究微信公众号
回顾中国参与IMO的历程,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从最初参赛时的探索尝试,到如今在IMO赛场上屡创佳绩、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数学界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努力,也收获了丰硕成果。
审核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杨静
参考文献:
[1]王元先生回忆: 回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J].CAM-Net Digest,200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