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七夕佳节,当我们谈论浪漫,总有一些故事比玫瑰更动人,比情话更坚定。在科研的星辰大海里,有这样一些科学家伉俪——他们是生活里的彼此依靠,更是科研路上的“最佳战友”,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情与理想同频,温柔与硬核并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科学与浪漫交织的力量。
徐光宪、高小霞夫妇:“十同夫妻”的稀土情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光宪与高小霞合影。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徐光宪与高小霞这对北大教授,有着“十同”传奇:相同的成长背景、同款留学经历、同批回国效力,甚至连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都在同一年。生活里,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伴侣,走到哪里都手牵着手;科研上,他们是“课题合伙人”,把兴趣活成了共同的事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光宪与高小霞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与同学们合影。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2年,在一项军工任务中,徐光宪深入接触到“稀土”这类元素,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他决定采用当年处理核燃料研究出的萃取分离原理,来尝试处理稀土,于是就经常往矿山里跑,翻来覆去地考察和实验。见徐光宪对稀土付出那么多苦心和热情,高小霞也不知不觉地关注起来,“因为这是你喜欢的事,所以我才感兴趣呀!”
随后,高小霞告诉徐光宪,“我决定跟你一起从事稀土研究这项事业,将稀土分离后的剩余物研制成‘稀土微肥’。”数年后,两人的心血浇灌出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色:徐光宪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试验成熟,投入到实际生产中,让中国终于扬眉吐气地结束了进口稀土制品的局面;高小霞的稀土微肥也研制成了,丈夫把稀土包含的17种元素分离出去后,她把剩下的部分制成肥料。
这对相伴52年的夫妇,后来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徐光宪说:“她是我科研的灵感,更是生活的阳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52周年。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童第周、叶毓芬夫妇:从实验室到人生风雨,她永远是他的“坚定后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李庄时期的童第周教授和夫人叶毓芬,叶毓芬是同济附中教师,也是童第周的得力助手。同济大学校史馆供图。来源:解放日报
在山东大学,生物学家童第周与叶毓芬的名字,总被一同提起。他们爱情的起点,就在摆满显微镜和标本的实验室里。
每逢文昌鱼产卵的季节,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灭。童第周专注于解剖观察,叶毓芬则细心记录数据,两人一忙就是几十天。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协作,让“童鱼”这一科研奇迹得以诞生——而童第周的大多数成果里,都藏着叶毓芬默默付出的心血。
特殊年代里,他们的爱情遭遇了严峻考验。有人逼迫叶毓芬揭发丈夫,她却斩钉截铁地回应:“我和他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了解他,他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人!”对方厉声斥责她:“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要保童第周?”叶毓芬从容地回答:“我了解他,所以才要保他!”
钱三强、何泽慧夫妇:25字情书定终身,“核动力夫妻”的家国浪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合影。来源:《人民日报》
他是居里夫妇的得意门生,她是中国第一代女物理学家,钱三强与何泽慧的爱情,始于清华园的同窗之谊,却在战火纷飞中愈发坚定。
1943年,二战让远在德国的何泽慧与家人失联,她给7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特殊的信——因战争限制,信不能封口,且仅有25个法文单词:“你还在巴黎吗?若方便,替我给父母报平安。”
这封只有25个单词的短信成了何泽慧与钱三强之间美好姻缘的最初使者,他们之间自此开始了长达两年如此只言片语的鸿雁传书。这对身在异国他乡战火纷飞中的昔日同窗,终于在一种特殊条件下的电报式通信交往中萌生爱情。
居里夫妇也出席了他们的婚礼。婚后,两人在难以计数的裂变径迹中,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现象和四分裂现象;1948年夏,欧洲的战火已经平息,中国却急需科学力量。钱三强与何泽慧一起,抱着刚满6个月的女儿登上东去的客轮,踏上了归国的旅程。新中国诞生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成立,钱三强和何泽慧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
两人相识79年,相恋68年,他们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模范夫妻,他们共同的理念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张维、陆士嘉夫妇:清华园里的“力学双子星”,骨灰同撒荷塘的约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维、陆士嘉夫妇合影。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维与陆士嘉,一位是固体力学与工程教育专家,一位是中国空气动力学奠基人,这对“力学夫妻”的故事,深深扎根在清华园的土壤里。
留学德国时,陆士嘉师从流体力学泰斗普朗特,是其唯一的亚裔女博士。但为了支持张维回国任教,她甘愿先以工程师身份投身科研教学。当时清华有“夫妻不同时任教授”的旧规,陆士嘉便默默等待,直到规定取消后才站上讲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
他们一起筹建学科、培养人才,连加入中国共产党都“同步”在1956年。张维后来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还牵头创办深圳大学;陆士嘉即便生病住院,仍坚持审阅论文、指导学生。1986年陆士嘉离世,2001年张维临终前留下遗愿:“将我们的骨灰混合,撒在清华园的荷花池。”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是他们对彼此、对事业最后的约定。
詹裕农、叶公杼夫妇:科研路上“神同步”,她拒领院士只为等他并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时松海(左一)向叶公杼和詹裕农赠送纪念品。来源:清华大学
詹裕农与叶公杼的人生轨迹,像被精心编排过的“双人舞”:同校毕业、同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同时从物理系转攻生物系,连晋升教授、被聘为研究所研究员,都精准地“同一年”。
最动人的篇章,藏在1996年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里。1995年叶公杼先获提名,却主动婉拒:“我先生还未被提名,我不能单独接受。”直到次年詹裕农也获提名,两人便一同当选,成为华裔科学家中唯一的“院士夫妻档”。
他们的科研成就同样耀眼——1986年首次克隆出钾离子通道Shaker基因,这一成果后来与诺贝尔化学奖主题不谋而合。实验室里,他们是互补的搭档;生活中,他们是彼此的知己。学生们说:“跟着詹老师学逻辑,跟着叶老师学严谨,他们在一起,就没有攻克不了的课题。”
这些科学家伉俪的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却藏着最动人的浪漫:是实验室里共守的一盏灯,是战火中未断的一封信,是科研路上“我等你”的默契,更是“国家需要,我们就一起上”的担当。
他们让我们明白:爱情最好的模样,是和你一起成为更好的人;浪漫最高的境界,是把小家的温暖,变成照亮国家的光。这个七夕,让我们向这些“追光者”致敬——他们不仅是科学界的脊梁,更是爱情里的榜样。
你被哪对夫妇的故事打动了?评论区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