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舆论战已经从传统的媒体对抗转变为一种更为复杂和隐蔽的形式——算法认知战。这种新型战争形式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国际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生产、技术成因和渠道组建三个方面。
(一) 话语特征:认知战争,构建行为正义性
在网络舆论战中,内容生产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正义的“自我”形象和敌对的“他者”形象。通过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话语来论证战争的正当性,并不断扩展这些话语的影响范围。
� 案例分析:
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电视演讲解释军事行动的理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利用社交媒体强调自己坚守基辅的决心,宣称乌克兰将赢得这场“爱国战争”。两国官方媒体也积极参与到“意义争夺”的宣传中,选择性地发布战场信息,甚至使用虚假新闻造势。
(二) 技术特征:计算宣传,传播误导性信息
社交机器人作为自动化程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模仿真实用户的互动模式,迅速生成并分发大量信息,混淆公众视听,塑造虚拟意见领袖。
� 案例分析:
乌克兰安全局声称发现了俄罗斯控制的多个社交机器人农场,这些农场使用了超过10万个虚假账号和相关设备,用于生产和传播误导性信息。
(三) 渠道特征:数字霸权,封锁国际传播路径
传播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舆论战的效果。西方国家通过行政手段限制或封锁俄罗斯媒体的国际传播,如欧盟禁止RT(今日俄罗斯)和Sputnik(卫星通讯社)在其境内播出。相比之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拥有更广泛的全球传播体系,这使得他们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