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明确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空肠回肠吻合术”风险远超获益
“该手术在国外已被淘汰,因风险远超获益,仅少数机构因历史原因保留。”谈及“空肠回肠吻合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直言,该手术经历了多次改良,但始终未解决根本缺陷。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空回肠旁路术是极少数医生在我国开展的试图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外科手术,即将空肠近端同回肠末端吻合形成小肠短路以缩短小肠吸收面积,所宣传的手术机制是使未经充分消化吸收的食物提前接触末端回肠,以刺激肠道分泌改善血糖的胃肠道激素,但目前无有效临床证据支持该假设。随后,一些医生先后开展了多种术式治疗糖尿病,并将其称为二代、三代及四代糖尿病手术。其中,二代大胃囊的胃转流术和三代“空肠回肠吻合术”因严重且高发的吻合口溃疡、营养不良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已被废止。目前,临床上仍在开展的为四代改良“空肠回肠吻合术”。
据了解,“空肠回肠吻合术”通过改变消化道结构减少营养吸收。“目前该手术在减重领域的应用也基本被更安全的术式(如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所取代。现代减重手术更注重保留消化道功能,减少营养不良风险,而‘空肠回肠吻合术’因并发症高发逐渐退出临床。”宁光说。
针对该技术应用于减重代谢领域的情况,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手术在部分地区仍在持续开展。关于该手术临床结局的研究较少,仅有少量关于该技术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的报告,均为小样本量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为3至12个月,缺乏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未检索到针对该技术开展的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未经科学证实
“‘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未经科学证实。”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发展历程中,曾有多种小肠的旁路术式因旷置肠袢过长引发营养问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而被废止。目前,“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支持,没有被国内外指南及学术组织认证推荐。
宁光也指出,“空肠回肠吻合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手术风险包括严重营养不良、肝衰竭、肾结石及肠梗阻等。长期随访显示,其降糖效果不稳定,且无法逆转糖尿病病理进程。国外权威机构已明确不推荐该手术用于糖尿病治疗。
2024年,国际期刊《糖尿病杂志》刊出的《1990年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国家负担及危险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一文指出:“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死亡人数超过17.8万。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
这些数字背后是患者对有效治疗的迫切需求。那么,治疗2型糖尿病,当前临床有哪些安全有效的方案?
“2型糖尿病目前还不能完全根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负责人坦言,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这两种情况可能单独或同时存在。此种糖尿病可以通过常规的口服/注射类降糖药物、减重与代谢手术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宁光指出,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治疗,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对于已经应用“空肠回肠吻合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宁光建议,终身监测其营养代谢指标,预防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日常需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避免高纤维饮食以减少肠梗阻风险;定期进行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吻合口狭窄或肠粘连。不少受访专家还指出,已经接受该手术的患者应到医院定期检查,重点关注顽固性腹泻、营养问题和是否有反复发作肠梗阻的情况。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