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旅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以陕西省绥德县郝家桥村为例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党支部成立于1927年,曾是陕北地区最早开展农民运动、进行革命斗争的村庄之一,也是革命时期大生产运动中的“农村楷模”。
1943年,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为响应党中央号召,率领调查组来到郝家桥村进行调查研究。调研中,调查组发掘并树立了劳动英雄刘玉厚。1944年7月,郝家桥村被授予“农村楷模”称号,同时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掀起了“人人学习刘玉厚,村村学习郝家桥”的大生产热潮。
如今,郝家桥村持续发扬“农村楷模”精神,依托丰厚的红色历史资源,大力发展干教培训与乡村旅游,不断在文旅发展中挖掘“文旅+”产业潜力,于2023年获评4A级国家旅游景区。这得益于郝家桥村多年来践行既科学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摸准发展思路,培育文旅人才,积聚文旅资源,运用产业创意,脚踏实地实现了产业突破、农民增收。
01
主要做法
第一,开展产业规划、厘定发展思路。2022年4月,绥德县编制并发布了《郝家桥片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了“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打文化牌、做培训业、吃旅游饭,促进三产融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目标任务是按照“多业并重、多元增收、多措并举”的总体思路,集聚全社会资源同向发力,建立以三产务工收入、农林产业收入为主导的多渠道增收格局,精准提升农户收入。
第二,培育文旅人才、积聚文旅资源。在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郝家桥村邀请专业化团队运营和维护村内景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培育了县级唢呐非遗传承人、郝家桥伞头秧歌队、转火塔塔队等民间艺术团队。在文旅设施资源方面,建设了郝家桥展室、习仲勋旧居、齐心旧居、刘玉厚旧居、郝家桥中能数字体验馆5D+VR+院线影厅、云联互动实时教学、小型剧场等,许多展馆集智慧景区与数字乡村于一体,是综合性的体验馆;乡村旅游红色文化主题墙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换为时间轴,运用3D立体互动表现手法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郝家桥村大生产运动场景,其中包括行人互动拍照打卡区、黄土风情文化主题餐厅等;郝家桥供销社生动再现了绥德人民大生产运动时期的农用工具,布票、粮票等各种票据及相关历史资料;郝家桥爱心超市则是郝家桥村乃至绥德县农副产品重要的展销窗口,也是村民手工艺品的展销平台。
第三,发挥产业创意、搭建演艺平台。郝家桥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始终注重长效发展,培育“文旅+”发展模式,不断挖掘文旅经济增长点,建优延链强链能力,形成联农带农机制,第三产业已日益成为郝家桥村村集体经济支柱性产业。如,利用民俗文化底蕴打造“来郝家桥、到郝人家、忆郝故事、品郝美味、结郝亲戚、带郝产品、建郝乡村”的旅游IP,并推广“郝家范”品牌有机农产品、全面运营推广“郝美味”“郝活动”“郝产品”等“郝”字号系列品牌。在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郝家桥村强调文化创意的推陈出新与产业发展的专业运作。如冬季利用河道建造冰雪游乐项目、中国电科对口支援的“郝家桥灯光秀”、弘扬乡风乡俗的劳动技能大赛、党史教育与现场教学结合的文艺党课都是郝家桥村特色的文化产品。2022年4月,陕西中红未来公司进驻郝家桥村,对于郝家桥村文旅产业进行专业化运维,从配套设施完善、党课体系打造和游览动线规划等方面入手,让乡村文化旅游实现了精细化、系统化、市场化管理。2024年,在郝家桥村举办的26期“美丽乡村大讲堂”,更是助推红色文化宣传与绿色乡村建设实现联袂发展。同年,郝家桥村还作为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并于国庆节期间举办了绥德县“唢呐老五班”大赛,一系列重大活动吸引了大批量游客到访,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郝家桥村成为陕北知名的演艺舞台蓄力增势。
02
具体成效
第一,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产业发展日趋多元。村集体经济是郝家桥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三产融合的基础。文旅产业则是郝家桥村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日益显现出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激活作用。2024年,张家砭镇村企结对消费帮扶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让郝家桥村成为全镇“农文旅”“商文旅”的重要窗口,也是该镇通过郝家桥村文旅产业平台拓展农产品销路的成功尝试。郝家桥村在旅游业态上不断下真功夫、做好内容。“5G+VR+党课”与“文艺党课”开拓了红色培训的教学场景;“吃派饭”活动让干部学员走入百姓家聊家常、访民生、话民情;“劳动竞赛”让传统的农作技术比赛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劳动趣味;电影《印痕》首映礼等活动丰富了郝家桥景区文旅业态场景;陕北黄土地景观,大棚葡萄、山地苹果采摘等生态农业旅游新业态助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增进了联农带农作用,增强了郝家桥景区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第二,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共同参与文化活动。文旅产业需要服务于乡村治理,将文化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相结合,能够让村民乘着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大势增进精神文明建设。由中组部投资修建的红色驿站、与新华书店合作开办的乡村书屋,与村里的家风教育馆、老年人休闲室等空间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还丰富了乡村文化空间资源。铸魂育人的同时,助推郝家桥村旅游产业发展。
第三,科学规划精准增收、务实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根本在于让老百姓增收致富,这需要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持续提供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使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民俗活动中,成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共享者。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多级联动并结合村情制定了《郝家桥村农户精准增收实施方案》,方案为郝家桥村更好地依托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截至2024年底,郝家桥景区共接待游客24.1万人次,郝家桥村文旅产业为村内22人提供长期就业机会,并发放工资共计79.2万元,解决临时用工981人次,发放工资共计12.2万元,累计带动郝家桥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共计约167.2万元。
03
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以党建为引领,厚积红色文化精神底蕴。郝家桥村“两委”坚持“选好带头人、建好党支部”的理念,在建强乡村振兴四支队伍的同时,加强对郝家桥老一代“农村楷模”工作精神的传承,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扬脱贫攻坚精神。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提到:“办好乡村旅游,发扬好郝家桥村人民干事创业的工作精神,就必须要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大小事放在心上,党员干部要齐心协力一同把心思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工作中。”
启示二:以文化促旅游,创就乡村文旅正向循环。厚植文化底蕴、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是郝家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底气。郝家桥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解决了村内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同时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充足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到访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黄土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更能感受到村民们的良好精神面貌,这是形成乡村文旅产业的正向循环之道。
启示三:以文旅为切口,赋能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更需要不断改善郝家桥村人居环境、兜底民生福祉,从多方面提升生活品质。一是助力环境保护,提质人居环境。通过文旅产业发展,激发村民的卫生观念与环保意识,共创乡村旅游打卡地。二是兜底民生福祉,保障集体收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就业岗位,让村民参与到村内重大民俗文化活动中,为村集体创收,也为村民争取到保障性收入。三是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生活。以文化振兴促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使得郝家桥村以文化立品牌、以旅游促产业。四是加强村际文旅产业工作交流,使得更多宝贵发展经验得以凝练并相互借鉴。
(作者系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挂职绥德县张家砭镇党委书记助理)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