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当城市里千家万户进入梦乡,有一批劳动者却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在火车站派出所为旅客排忧解难,有的在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生命,有的在荒郊野外检修电路守护光明……他们是城市夜间的守护者,是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是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在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跟随城市“守夜人”,一同记录下他们的夜间工作日志,并以此向他们致敬。
安徽淮南供电公司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 罗铭谦
4月3日晚上9点,我坐上黄色工程皮卡车,从国网安徽淮南供电公司出发,汇入了繁忙的车流中。
今晚,我要和两名同事一起,到距离10公里外的沈家岗,对1000千伏淮上线开展巡视。
1000千伏淮上线起于淮南,终到上海,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交流输电线路,全长约759公里,线路平均输送功率约600万千瓦,相当于上海市实时总用电量的近1/10,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能源大动脉。
“无人机、红外测温仪、探照灯都带上,再检查一遍,我们就出发!”停好车,交代好注意事项,我和同事就出发了。
“跟着我走!”每次巡视的时候,我都会自觉走在最前面。天黑路滑,背着各种设备的情况下,我担心同事不熟悉路况,很容易发生危险。今晚这样的夜巡,我早就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了,几乎每一基塔杆的位置和路径全印在我的脑子里。
我们3人在一片松软的田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20多分钟,终于到了第一个塔位。拿出巡视记录本,绕视一周,杆塔本体、基面、通道,一条条,一项项,都要仔细检查,记录清楚。
虽然线路上安装了视频监控、微拍等智能设备,但夜巡是必不可少的。受环境温度和光照影响,有些异常放电的情况在白天难以发现,同时夜间没有背景光源对仪器的干扰,测出来的温度也相对准确。
找到相对平坦的位置,我打开拎了一路的黑箱子,拿出无人机开始对线路通道保护区巡视。这是我们巡线工人的“第二双眼睛”。春季风大、天气干燥。清明前后,村民祭扫频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引发山火影响线路安全。
“温度10.4摄氏度,正常。”我的同事李正,去年刚入职,今晚负责用红外测温仪观测耐张接点温度情况。
“按这,手别抖,焦距调好,看一下温度正常不?一个不能漏……”我边对他演示,边说。一个塔从上到下,要记录12个点位数据。
“班长,我被蚊子咬了。”记录完毕,李正挠着脖子朝我走来。
“来,喷点。”我打开包里单位配发的随身药品袋把防虫喷雾交给他。在户外与杆塔和线路为伴是输电专业的常态,巡线员不仅得有“铁脚板”,披得了荆,斩得了棘,还要忍得下蚊虫。
这次夜巡测温,线路运行状态良好。我在微信工作群里报备巡视任务完成。
“回来注意安全,夜里冷你们千万别冻着,给你们备的面包有没有带上啊?”工区的党支部书记武劲松看到信息后打来电话询问。
“闻闻油菜花,看看风景,吃个面包美得很呢!”我开玩笑说。
挂断电话后,我随手翻翻手机,今日超过两万的微信步数已经收获了好多个点赞。
现场素描
跟随罗铭谦开展线路巡视,遇到了漫天蚊虫、满脚泥泞,让记者很狼狈。而他,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用电安全稳定,二十三年如一日,真正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变成了行动。
罗铭谦却说,这么多年,巡线工人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好,周边的村民很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在无尽的夜色里,罗铭谦的脚步坚定而执着,因为他的每一步都踏在守护光明的路上。
(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4月25日19版)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