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张先生又不是养不起你,你去美国干吗?”
“我为什么要他养呢?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念书、工作呢?”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承书之口。在那个“大多女子靠男子养活”的年代,她成了一个“异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承书院士
来源丨北京日报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她是班里唯一的女性,却始终以卓越的成绩领跑。
在学术的海洋中,王承书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更与张文裕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两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相濡以沫,并于1939年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
来源丨共产党员网
婚后不久,王承书得知美国有一位老太太留下一笔遗产,专门支持亚洲未婚妇女去美国学习。她很不服气地说:“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是靠已婚或未婚来裁定。”
1941年,王承书争取到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赴美留学。王承书言出必行,她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深造,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共同开展气体输运理论研究。他们导出了被称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多原子分子动力学方程,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物理学界,并被沿用至今。乌伦贝克对王承书赞不绝口,称她为“了不起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王承书的心沸腾了。她毫不犹豫地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对此,王承书说:“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1961年,为了祖国的需要,王承书转战浓缩铀领域,告别了丈夫和孩子,悄然来到了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
王承书工作瞬间
来源丨北京科协
面对技术挑战和家庭分离的双重压力,王承书从未动摇。她和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使用当时国内刚启用不久的电子计算机,对工厂级联参数进行大量计算。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她坚持用手边的机械计算机复核。此外,王承书还带领科研团队多次亲临工厂一线,深入调研,认真对比理论计算与实际操作的数据,对提出的启动方案反复进行讨论和验证。
1964年1月14日,504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王承书是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女性,她为原子弹装上了“中国心”。毛主席称赞她:“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王承书院士
来源丨中核集团
王承书的一生,是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无限可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承书院士:一生三次“我愿意”[J].中国科学报.2023.07.04.
[2]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 隐姓埋名三十年[OL]央视网.2019.04.06.
[3]有福不会享、有钱不会花、有权不会用,她一生为国奉献却鲜为人知[J].环球人物杂志.2018.09.2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