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偶遇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讲述自己经历的同时推荐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并从他随身携带的书包里拿出被自己反复阅读的手中书《传习录》,听他讲的津津乐道,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很深深吸引,匆忙买回来,居然看不懂,逐渐的就放下,直到其上面布满灰尘。
几年前,再次拿出《传习录》,拂去上面灰尘,认真阅读,竟然奇怪的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每日必看,不过现在想想也是蜻蜓点水,因为并不理解其中含义。
好在,我不是个容易放弃的人,对《传习录》依然一往情深,听到谁说有人讲《传习录》,就找来听,结果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应该是我愚笨原因吧。
无意中书架里看到这本书,立马取下,如获至宝,翻开看看,讲的是关于阳明先生的经历,我想了解了这个人,再去看他的书,应该会好一些吧。
现在就把今天读的相关内容记录下来:
阳明先生本是晋朝山东琅琊孝子王览后代,王览曾孙就是书法大家王羲之。阳明祖父天叙为人洒脱,吟歌自得,父亲单名一个华字,曾经读书龙泉山中,时人都称他龙山公,成化十七年状元,做到南京吏部尚书。所以阳明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又很聪明,5岁家里还没有人教他识字,他忽然把祖父常读的书读起来,曾祖好奇问他,他说:“我常听祖父这样读,早晚暗记熟了。”
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吟诗两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大家个个惊异,命他再做诗一首,以寺中“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损有人眼大于天,还觉山小月更阔。
后阳明随后就塾读书,每每喜欢喜欢对着书本,静坐不动凝神着想。并与塾师论道,认为“第一等事或者读书学做圣贤。”
阳明先生17岁结婚,结婚本来是很热闹的事情,对一个人也是很重要的事,结果行礼的时候,却不见了新郎。原来是阳明那天偶尔出去散步,行到铁柱宫,见一道士,阳明先生见他有些来历,就上前叩问,而老道也见阳明先生年少不凡,就讲礼对坐,渐渐讲起养生之说,那道士逐层指点,阳明先生也问个究竟,把结婚的事完全忘了。
阳明先生结婚之际没有什么事情做,开始研习书法,从而书法大有长进。后来阳明常和学者说:“我起初学字,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入后提着笔,不轻易落纸,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又见北宋程明道先生说:‘️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我们想来,即不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学字呢?可见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也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