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危急值报告激活整条急救链!一个成功抢救案例背后的制度支撑
2025-07-04 11:18  浏览:63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奥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奥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即报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超声影像诊断科精准识别一例隐匿性胎盘早剥,多学科协作进行紧急剖宫产,成功挽救母婴生命。

妊娠33周的孕妇陈女士因自觉腹部紧绷到该院就诊。其自述孕期全程在外院规律产检未见异常,且行动如常步行至就诊科室。妇产超声影像诊断科值班医生周乔第一时间接诊,经多切面细致扫描检查后敏锐捕捉到胎盘后方异常混合回声信号,结合临床表现果断作出“胎盘早剥”诊断,随即触发院内危急值响应机制。产科团队、手术室和新生儿科火速联动,全程通过“绿色通道”护送陈女士进入手术室。

紧急剖宫产术中证实:胎盘剥离面积达35%,同时发现边缘血肿形成,积血量超过350毫升。所幸陈女士产后出血得到精准控制,母婴双双转危为安。

胎盘早剥特指妊娠20周后正常附着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发生部分或完全剥离。妇产超声影像诊断科主任荆春丽介绍,胎盘早剥临床表现差异显著,约1/3的病例缺乏典型腹痛、阴道出血或胎动减少症状,极易造成漏诊。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猛,被称为“沉默的母婴危机”——剥离面血管破裂引发的内出血可迅速导致失血性休克、羊水栓塞等致命并发症;胎儿则因胎盘供血中断面临急性缺氧、胎死宫内风险。数据显示,当剥离面积超过1/3时,围产儿死亡率高达30%。

据介绍,此次诊断难点在于孕妇无显著临床症状,超声征象易受胎位、羊水量等因素干扰。妇产超声影像诊断科医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常规检查中精准识别胎盘后血肿这一关键征象,及时发出预警,触发院内危急值响应机制,开通全程“绿色通道”……每一个环节的无缝衔接,为挽救母婴生命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即评

从精准识别,到触发院内危急值报告制度,再到立即开通急救“绿色通道”,母婴生命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这背后给予支撑的,不仅有医务人员的精湛业务能力和职业责任担当,更有对医疗质量安全制度的扎实落实、院内急救体系的高效运行。

此次救治母婴生命的全过程,涉及首诊负责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实。影像诊断科值班医生及时触发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之一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成为整个救治过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从这个成功救治案例可以看出,扎实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有多么重要。

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进一步明确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2025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成效取决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制度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联合印发,在全国开展为期1年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其中,“细化完善并严格落实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有力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需要医疗机构切实担起主体责任,强化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完善内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自我管理机制,将医疗质量安全融入医疗服务全链条。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王尚 荆春丽 周乔 郭茜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发布人:2194****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