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载体,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是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鲜活缩影,承载了区域(城市)文化、资源、产业、产品、人物等要素交融互动、创造传奇的过程。“城市产业名片故事”专栏聚焦能够代表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历程和形象的“区域(城市)”,挖掘和传播城市产业故事,展示立体生动的城市产业形象。栏目第六期讲述“‘中国白 德化瓷’何以让德化小城走向全球”的故事。
中国白·德化瓷
何以让德化小城走向全球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接莆田,南通厦门,西连三明,北邻福州,自唐五代时期置县,以“以德化民”命名,延续至今。2021年,德化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经济体量在泉州市区县中位于后半段,在县域经济中产业链特色鲜明,陶瓷产业优势突出。
瓷器是我国制瓷技艺与历史文化的象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德化、景德镇、醴陵等陶瓷名产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先进陶瓷技术的发展,陶瓷产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逐步拓展到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给“瓷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内涵。
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面临产业选择的问题,坚持特色优势长期发展需要毅力和智慧。德化经济发展历程中离不开“瓷”,瓷造福了一方水土,但也面临过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拓展空间不足等问题,经历过犹豫和迟疑,如何不断挖掘“瓷”对德化发展的价值空间,是德化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期“城市产业名片故事”,我们将共同探寻——瓷器与德化是如何发生“化学反应”,打造“中国白 德化瓷”的区域产业名片,让德化这座经济体量不大的小城在科技产业文化融合的今天,不断走向世界的?
世界瓷都·德化(源于网络)
01
“瓷”,融进德化的发展基因
县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单元,我国现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00余个,经济体量大的如昆山,GDP已超过5000亿,经济体量小的GDP则仅有几十亿。德化在我国县域经济中实力并不突出,2023年,GDP为374亿元,处于我国县域经济中等水平(2023年县域百强县GDP平均值已超千亿元)。小县城大产业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德化山多、水足、矿富,拥有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这是德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瓷”一直在德化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
(一)农业社会时期,瓷铁纸是德化主要产业。德化工业发源较早,据德化县志材料记载,唐代已具一定规模,瓷业、林业、冶铁是其主要产业,瓷、铁、纸尤为突出。到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德化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左右,与此相应的是,德化以农为主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1952年,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7.6:4.4:18.0(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这一时期陶瓷是其重要产业,但陶瓷生产以国有瓷厂为主。
(二)改革开放后,立足特色陶瓷带动德化工业体系建立。改革开放后,德化民窑如雨后春笋、火后原草迅速复兴,涌现出一批陶瓷制造乡镇企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立足前期瓷铁纸的基础,重点发展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等工业,2000年德化GDP达到34.52亿元。但却也面临我国乡镇企业的通病,即作坊式生产、布局分散、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
(三)近年来,深耕“瓷”基因不断衍生拓展产业链。针对陶瓷发展的相关问题,不断推进产业集聚,推行智能、绿色生产,到如今,德化持续不断深耕陶瓷基因,发展陶瓷生产、贸易、文化、旅游等行业,并加快拓展新能源、先进陶瓷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协同效应逐渐凸显。德化产业结构虽经千年变迁,但“瓷”一直是德化产业的核心基因,带动德化现代化步伐。
02
中国白 德化瓷,德化的蝶变升级
我国陶瓷产业分布广泛,广东、江西、山东、福建、河南、湖南等地都有相应集群,在民间流传德化、景德镇、醴陵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但德化与后两者不同的是,德化以民窑起步,陶瓷“以白见长”“以外销见长”,尽管在元代“喜白”的文化背景下,德化白瓷曾成为“宫廷御玩”,但知名度不如青花瓷、五彩瓷等釉色繁多的官窑瓷器。由于市面流通较少,德化瓷在收藏领域的影响有限,其文化与经济价值尚未完全显现。为此,挖掘德化瓷特色,打造“中国白 德化瓷”是其推动产业与文化融合,实现从本地生产到全球出口、从功能性产品到文化名片、从实用性到艺术性、从低端产品到高端品牌升级转型的重要路径。到2023年,德化陶瓷产业实现总产值577亿元,规模以上陶瓷产业增加值增长8.1%,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城市品牌
德化的瓷窑主要是“民窑”,重点生产日用瓷器和宗教瓷雕,从古代“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葱根白”,再到现代“高白”“建白”瓷,以白见长。基于历史文化、陶瓷特色,推行区域产业名片品牌战略,打造“中国白 德化瓷”,构建区域、企业、个人、产品“四品一体”品牌体系,加快推动科技产业文化城市融合,有力提升德化竞争力、辨识度和知名度。目前德化是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名片案例的区域。
推动高端升级
外销是德化瓷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德化白瓷远销东南亚和欧洲,明清时期迎来出口高峰。凭借温润的质地和优雅的造型,德化白瓷受到欧洲宫廷和宗教机构的青睐。外销刺激了德化瓷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规模,家庭式小作坊逐渐工厂化发展。但德化日用陶瓷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取市场份额,使其逐渐贴上低端产品的标签。面对这一形势,树立整体产业品牌、区域名片成为必然。近年来,德化挖掘文化要素作用,打造“中国白 德化瓷”,推广“大师IP+”模式,创建国企自主陶瓷品牌,形成特色陶瓷产业商标集群,使得德化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加快工艺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对陶瓷行业的影响也在深化,顺应形势、增强工艺创新力是提高竞争力的重点。近年来德化成立了中科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高科技陶瓷中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培育创新应用新场景,推动中试及产业化应用。把握绿色化、智能化趋势,为陶瓷行业注入绿色理念,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加快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繁荣艺术氛围
产业生态氛围是创新创业的土壤。德化注重艺术教育,成立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白瓷艺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通过开展“大师IP+”系列活动,支持国内外艺术家驻留创作高端艺术瓷,共同丰富德化瓷的表达形式。全面加快大师坊、凤翥白瓷小镇建设,提质瓷谷仙境、新秀园、德化陶瓷艺术创作基地,加强考古调查、工艺研究,推出文化研究成果,提升德化“瓷”文化艺术氛围。
加强国际传播
陶瓷是天然的文化交流载体,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承载,国际化发展也是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德化通过“会展+”工程,组织多项国际巡展活动,依托主流媒体打造多元传播矩阵。据统计,以“中国白 向世界”为主题的2024年德化陶瓷周活动期间,共有216家境内外企业参展,现场成交及意向订单额超1.63亿元。日前,“BLANCDECHINE”获西班牙专利商标局批准成功完成商标注册,为“中国白”在国际舞台上提供了专属名片。
雀羽生辉
03
科技产业文化融合,德化之未来
科技产业文化融合是区域发展的未来。通过产业与文化融合的探索,“中国白 德化瓷”价值链、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未来德化的发展,是陶瓷与文化深度融合,并进一步与科技交融进化的过程,这一进化将有效拓展“中国白 德化瓷”的广度和深度,带动德化发展迈入新征程。
未来,持续深化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是必答题。2024年巴黎奥运会奥运特许商品“凯旋尊”以德化白瓷为载体制成,传统文化与精湛工艺技术赋予其更高的文化附加值,成为引领产业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的典型案例。深挖德化瓷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德化地域标识性的陶瓷IP,如历史文化IP、民俗IP、自然景观IP,赋能城市“破圈”,打造多元文化体验项目,跨界融合丰富陶瓷文化产业体系,将展现出现代陶瓷产业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凯旋尊(源于网络)
未来,加快科技与产业文化的融合,是抢答题。陶瓷不仅是产品、文化的载体,还是重要的新兴材料,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陶瓷应用,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和新能源领域的生物陶瓷、高效储能陶瓷应用等,为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提供了契机。德化作为“小城”,对高端人才吸引不足、创新要素资源不足是其短板,如何立足千年之久的产业基础,破解吸引相关科技人才、繁荣创新创业环境的难题,发展先进陶瓷产业,延伸拓展新兴产业空间,这将为德化的发展升级插上另一只翅膀。
德化,一座在中国众多县域中并不突出的城市,近两年持续“破圈”、走向国际。挖掘产业基因、突出特色、打造名片,长期深耕,推动科技产业文化融合,是德化过去发展的秘密,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故事编写过程中
得到德化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大力支持
本文作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陈运超
联系电话: 15243397013
电子邮箱: chenyunchao@miit-icd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