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善不是绝对的
世人推崇博爱主义,推崇绝对的善,这颇令人神往,也极易得到人们的赞同。但是这种赞同,往往是言语和态度的赞同,却非行动上的赞同。为什么呢?因为现实毕竟是现实,沉浸在理想主义的幻觉中是容易的,面对现实却并不那么简单。世上本无绝对的东西,绝对的爱和绝对的善,只能在没有利害关系的时候,在人们超脱于尘世的纷争之上的时候,才为人们所接受。
似乎不必重提农夫与蛇的故事,绝对的爱与善一下子就破灭了。爱人如己,爱自己的敌人还站得住脚吗?也许对恶人、对敌人不宜提倡绝对的爱与善吧。记得年前有一份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爷孙二人在玩游戏,孙子玩得兴起,用锐物戳爷爷的眼睛,爷爷忍住痛不出声,因为怕一出声吓坏了孙子,结果孙子把爷爷的两只眼睛都戳瞎了。这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吧,绝对的爱与善似乎也行不通,溺爱孩子会培养出一个恶棍。任何人间的异化现象,如果纵容其滋长,无原则地待之以爱和善,就一定会反过来造成人间的恨与恶。
比如托尔斯泰主义,曾俘获了不少人心,托尔斯泰伯爵还希望中国成为忍耐和自我牺牲的榜样,以获得民族的再生。历史嘲笑了托尔斯泰主义,这种非暴力的不抵抗主义比世界上任何其它的学说都来得恶毒,因为这种教义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邪恶将最终战胜正义,真善美将被驱除出人间。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就已经显示出了这一点,毕竟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能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必然性。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形象展示。在其实践纯粹的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他实际上在极愚蠢地消灭自己,毁灭自己生存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权利,而这种自我毁灭除了对他自己内心的道德感以外,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比如,就拿他无偿分配土地给农民的做法来说吧,这实际上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除了剥夺聂赫留朵夫的利益之外。因为农民分得了土地,在那样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只能是两极分化的重演。农民中的少数人会富裕起来,逐渐侵占他人的土地和人身自由(农奴社会),直到重新出现新的土地主人——可惜,这个主人将不再是满脑子人道主义思想的聂赫留朵夫公爵,而是象绝大多数地主那样,粗鲁顽固,一心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的心肠冷酷的老爷。
不过绝对地说,象《复活》的作者所憧憬的那种人人幸福的博爱世界的确可以在一日之间实现,但是必须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人人都成为托尔斯泰伯爵或聂赫留朵夫公爵。而这一境界,人类社会也许得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才能最终达到,这可以是人类的绝对目标和理想,但非现实。
绝对的爱和善在今日的社会中是不现实的,尽管绝对的爱和善可以在现实中存在。前已说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人化的人与环境中,绝对的爱与善是有益的。但爱与善的存在既是有条件的,就不能称之为绝对的爱与善。但现实中,的确存在绝对的爱与善,我们应该珍视这种人间真情。无论如何,绝对的东西是人类历史的目的和目标。尽管现实中一切都是相对的,但绝对的东西是以相对的形式存在的。在人类历史的无限发展中,绝对的爱与善将会成为人间现实。我们今天就可以为这一目标而努力,不是两眼朝天,无视现实条件的盲目努力,而是脚踏实地,随机应变地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博爱和真善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