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奥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过程追踪的要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3 20:09:00   浏览次数:1  发布人:023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过程追踪(process tracing)致力于“个案内因果推断”,试图给出清晰的因果机制说明,有力维护了个案研究的经验科学价值,是近些年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的亮点。作为“多重方法”的有机成分,过程追踪还可以与密尔式案例比较、定性比较分析以及量化统计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服务于提出、检验、修正理论,从而更加完备地呈现因果解释。不过,由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因果观”上分歧明显,对“机制”也理解各异,大家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过程追踪(process tracing)致力于“个案内因果推断”,试图给出清晰的因果机制说明,有力维护了个案研究的经验科学价值,是近些年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的亮点。作为“多重方法”的有机成分,过程追踪还可以与密尔式案例比较、定性比较分析以及量化统计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服务于提出、检验、修正理论,从而更加完备地呈现因果解释。不过,由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因果观”上分歧明显,对“机制”也理解各异,大家对如何有效开展过程追踪看法不一,远不如量化统计方法那样程式化。

    立足个案

    过程追踪立足个案分析问题。单一个案,结果既定,研究者需要由果溯因,对为何出现这一结果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是开展过程追踪的通常情景。过程追踪一般操作恰如侦探探案。侦探细究现场蛛丝马迹,作出各种合理推测,尽力找到确凿证据,一环扣一环澄清案件发生经过,“解释结果型过程追踪”由此完成。如果把诸多相似案件合并推敲,发现若干常见动机或犯案手法,老练的侦探往往可以基于实践经验总结出不少探案要诀,其中不乏各种因果机制。再经专家加以提炼,刑侦学、物证学、法医学许多规律性理论总结就此得出。

    与此相似,在单一个案过程追踪基础上,研究者可能就一般因果作出合理推测,给出可以推而广之的理论假说,再验之以其他案例,形成更具外部效度的因果解释。如此一来,也就有了用于提出、检验、修正理论假说的各种“理论导向型过程追踪”。当然,手头只有一“个”个案,过程追踪只能就事论事,但如果有一“类”案例,且还有机会在更多此类案例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猜想,过程追踪也就成了可以验证一般因果的“多重方法”的有机成分。

    由于过程追踪要“以案说法”,基本立足点是解释个案的既成结果,所以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是着眼变项的——结果已定,不存在不同取值或者“潜在结果”,那就不是“薛定谔的猫”。过程追踪力图在个案之内打开因果关系的“黑匣子”,说明在特定处境下,原因是“如何”经由因果机制造成结果的。若要把单一个案中得出的、或可推广适用的因果假说放到类似案例中加以验证、提炼理论,就需要统筹考虑原因、结果、机制、处境,尤其仔细斟酌挑拣那些“有因有果”的典型个案、“有因无果”的未覆盖异常个案,以及“无因有果”的不一致异常个案。如此一来,量化统计方法中“根据依变项(因变量)的取值截取研究样本,会造成选取偏差”这样的“紧箍咒”也就不适用于过程追踪了,“无因无果”的不相干个案也就实实在在不相干了。

    描摹机制

    量化统计研究着眼变项,与经典实验方法的底层逻辑是共通的,即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发现因与果之间的共变关系。近年来,经由生物统计、计量经济辐射到社会学、政治学及国际关系研究各领域的“因果推断革命”,实质上还是通过各种精巧的技术手段,尽可能逼近“随机对照试验”要求,彰显“处理效果”——既然其他一切混淆因子都控制起来了,后续出现组间差异,只能从人为搁进去的“处理”造成的影响加以解释。

    过程追踪所持的因果观则强调描摹“因果机制”,而不满足于揭示自变项与依变项的共变关系(或说明原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即所谓“因果效应”)。“机制”到底是什么,不同学者的理解与界定多有区别,但原因经由机制传导力量、造就结果,这是基本共识。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机制是研究者构想出来连接因果的理论说明。按照比奇和佩德森的看法,要拆开因果关系的黑箱,因果机制就不应只作“极简主义”理解,更不能当成起调节或中介作用的“干预变项”,而应当像组装机器那样,把各种“零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说清楚,提供一整套可以表述为一连串“谁干了什么”的系统说明。

    英文语境里,每个机制的部件都应当表述成“主谓句”,而完整的一项机制,则不妨概括为“动名词”。但在中文语境里,名词与动词的界限原本模糊,很多时候研究者就需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概括能否说清楚一连串“谁干了什么”。比如,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制衡和追随是结盟时两种不同的“向谁看齐”的策略考量,它们算两种机制还是一种机制呢?中文语境里,人们往往把alignment理解为结盟,不大在意主谓宾,自然很容易把align与ally两个动作混为一谈。但如果细致斟酌,“看齐”与“联合”是两个不同的动作,视为不同的零部件或许更为恰当。把制衡与追随视为两种不同的机制,可能就比泛言结盟更有助于解释清楚结果。概括机制时,养成用“主谓句”“动名词”去推敲的习惯很有必要。

    兼顾个案完整与因果明晰

    社会科学研究者着眼研究变项、收集观察数据、应用量化方法之际,主要困扰大体有三:一是概念与测量,如何保证研究变项契合概念所指,如何保证测量指标恰当呈现事实;二是如何满足“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这个统计检验前提;三是如何确保研究对象单位同质、相互可比。

    第一项困扰,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经验研究基本上都采取向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取经的做法,尽可能按其他学科较为公认的做法操作。第二项困扰,也就是近年来“因果推断革命”着力推动、试图改进的事情。但第三项困扰,只要分析单位不落在个人或个体层次,那么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经验研究中,尤其做跨地域、历时性比较时,几乎无解。

    立足个案、描摹机制,这是过程追踪的经验研究态度。一方面严守科学研究追求清晰因果理论说明的宗旨,另一方面力图克服量化研究“化约过度”的风险,兼顾个案完整与因果明晰。在处理涉及跨国比较和历时变化的问题时,过程追踪所强调的个案内因果推断,既有益于“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又不至于“郑屠切肉,都剁成丁”。在弄清楚个案因由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定性或量化研究方法,政治学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因果解释才能更加恰如其分、切合现实,这就是过程追踪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陈茜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023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