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连日来,国内多地持续高温天气,给公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许许多多家庭医生团队并未因酷暑停下脚步,他们深入辖区、进村入户,量血压、测血糖、指导防暑降温技巧,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展现了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国热度”。
本周同样“冒着热气”的还有培训班提出的“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的工作要求登上了《健康报》一版的报眼位置。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的深化,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作为健康服务供给的主力军,需要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模式、强化协作能力,将服务深度从管好慢性病、治好疾病延伸至慢性病早期干预,持续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印发的明确,新增经费用于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障服务质量,增强群众感受度。具体而言,今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紧贴居民需求进行了优化,体现在: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增加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正位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两个项目,前者有助于早期筛查肺部疾病,后者则为糖尿病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明确根据健康状况、年龄等为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对健康风险较高的相应增加随访频次,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加强指导;强化0~6岁儿童健康服务,做好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加强眼保健和科学喂养指导,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持续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应用,包括电子健康档案首页基本内容,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是保障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优化后的服务内容,是国家意志的具体表现,进一步完善了“从摇篮到老年”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网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将更有“穿透力”。
在此过程中,从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医改到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赋能、助力。今年的基本公卫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了99元,但实际上,国家对居民健康的投入远超此数。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要从大处着眼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做实、做精上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来回应人民期盼。
让人民群众少得病、晚得病、尽量不得大病,需要突破单一诊疗思维,将健康管理的触角延伸至疾病发生前,通过居民健康档案开展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从“被动随访”转向“主动监测”。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需要突出服务导向,增强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充分发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理人员的协同互助作用,全链条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确保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获得连续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创新。医务人员身处服务一线,最了解群众需求,应以问题为导向,勇于突破传统路径,在政策框架内探索更优解决方案。例如,在偏远地区探索“移动体检车﹢远程诊疗”模式,扩大服务半径;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优化慢性病随访流程,提升效率;通过新媒体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参与度。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本质是民生工程。随着国家政策与财政投入的持续加码,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一项突破都需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期盼。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 :健文(媒体人)
编辑: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