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
以“拓展青年潜能 助力全球发展”为主题的
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
在江苏苏州开幕。
举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对外宣布的重要倡议,是汇聚青年力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今年是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第四次在中国举办。15家参与“筑梦丝路”青年发展计划中央企业的20余名外籍青年员工应邀参会。
论坛上,
央企优秀外籍青年们
与各国青年代表相互交流,
分享彼此的经验与见解,
发出青年倡议、提出青年建议,
为世界人民团结发出青年之声,
为全球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
其中几位参会代表,
聆听Ta们的青春故事。
01
在央企,Ta们实现了
自己的青春蜕变
在沙特东海岸,中石化承建的管道与地面工程项目如火如荼,一位年轻的沙特本地工程师正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梦想的长度。他叫Mohammed Khalid Almuhanna,2001年出生,曾是中石化国工沙特分公司“筑梦丝路 赋能青年创业”项目的委培生,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中石化工作,成为中国石化首位地面工程项目的沙特籍管理人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职场“萌新”到中沙团队之间的重要桥梁、属地管理和合规执行的前线骨干,Mohammed坦言,团队协作是推动成长的关键。“这是一个激励成长、注重培养的理想平台。我在中石化遇到的同事、经理和主管都非常友善,他们不仅尊重我,还给予我巨大的支持与帮助,使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正是这种跨文化、跨国界的协作氛围,让Mohammed坚定了继续深耕工程建设、服务中沙友谊的信心。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本地安全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安全负责人,刘会恩的成长轨迹是中央企业“一带一路”倡议下跨文化融合与本地人才培养的真实缩影。
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刘会恩第一次踏入中国电建马来西亚凯德隆燃气电站项目工地,面对中国施工团队严谨的制度体系、标准化流程与高强度执行力,他第一次感受到中西安全理念之间的差异与碰撞。面对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成为“桥梁”——用马来语和中文翻译制度背后的“意义”,用耐心与共情传递责任的“温度”。
在工作中,他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知识力”:会说话的智慧、会引导的能力、会管理的格局、会动手的踏实、会学习的心态。他在晨会讲述事故案例,在食堂与工友交心,在现场用图画解释风险,在平台分享安全经验。逐渐地,他不仅成为了项目团队的“文化润滑剂”,更成为大家口中的“兄弟”和“那位总是提醒我们要平安回家的人”。
如今,刘会恩已是马来西亚美里燃气电站项目安全部门负责人。他见证了工人从“不了解”到“主动佩戴安全帽”的转变,也书写了中国央企与属地青年共同成长、共筑安全文化的华丽篇章。“文化的碰撞不是阻碍,而是我们共同进步的起点。我愿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为工地每一处角落送去晨光般温柔又坚定的守护。”刘会恩说。
今年37岁的马来西亚青年黄昌永,于2021年入职中国中铁,现为中国中铁马来西亚沙巴州泛婆罗高速公路项目经理。工作期间,他充分发挥个人工程专业和属地化优势,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与中方项目团队的沟通融合中逐步成长为一名认同企业文化、熟悉当地规则、精技术、会管理、善沟通的优秀年轻项目经理。
谈及本次参加论坛的中国之行,黄昌永激动地说:“这次论坛让我大开眼界、终生难忘,我现场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亲眼见识到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创新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伟大成就,更加深化了我对中国在全球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认识。作为马来西亚青年,我将持续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为中马友好贡献力量。”
02
在央企,Ta们成为了
跨文化交融的青春纽带
巴度,是中国石油乍得公司(CNPCIC)上游项目油田协调部的一名90后本地青年,现任现场营地资产领班。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巴度在中乍文化交融与团队协作中扮演起桥梁纽带的重要角色。
巴度曾在同济大学学习中文,在华期间获得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云南赛区冠军,并随校艺术团赴东南亚巡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擅长用舞蹈、书法和音乐演绎中国之美,回国后也积极参与企业本地化与文化传播工作。
自2018年加入CNPCIC以来,巴度深入一线,参与多个重点项目筹备工作,曾在Daniela油田CPF投产仪式、Ronier机场启用仪式等活动中担任双语讲解和组织协调任务,展现出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国际化素养。他独创“三位一体”融合策略:以足球促进交流、以中文角传播文化、以书法和音乐增进理解,推动中乍员工互信共融。
“能在这样一个多语种、多文化的平台上发声,我感受到作为‘一带一路’青年代表的责任。”巴度说,“作为石油人,我愿做好中乍合作的‘摆渡人’,让中国智慧在非洲绽放光彩,让技术标准成为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
穆迪亚拉今年28岁,本科毕业于印尼Bhayangkara Jakarta Raya大学,现在是中国电信中通服印尼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名招聘经理。学生时期,她就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
带着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憧憬和专业的优势,穆迪亚拉进入中国电信中通服印尼公司工作。作为“筑梦丝路”青年发展计划的见证者、参与者,穆迪亚拉依托中国电信“数字丝路青年π”印尼数字人才赋能项目,聚焦印尼青年数字技能提升与就业创业支持,助力打造了集技术培训、实践锻炼、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先后组织了多场不同类型中印尼文化交流活动,向印尼青年系统介绍中国发展与传统文化,不断增进中印尼青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
莎拉是铁建国际加勒比公司一名行政经理,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加勒比国家。深耕中拉合作一线3年来,她见证了中国企业在加勒比地区的务实作为,从重建西班牙港总医院,到实施18个医疗项目,中国企业以“靠谱儿”的执行力,为当地筑牢社会信任基石。
曾参选“世界小姐”的她,将舞台上的表达力转化为中拉合作的“解码力”:“有很多东西其实很容易‘迷失在翻译里’,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让我们的人民理解这种合作给生活带来了什么。”莎拉表示,希望将中国城市治理经验带回祖国,鼓励青年成为文化讲述者:“青年必须成为讲述者——告诉世界,我们为什么能做得好。”她以亲身实践证明,青年力量能让民心相通更有温度,让中拉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03
在央企,Ta们将为全球发展进步
注入更多青春之力
中海石油圭亚那有限公司青年法务顾问阿什利·亨利,带着加勒比海的热情与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命参加了本次论坛。
作为中海油圭亚那公司本土培养的优秀法律人才,阿什利·亨利2023年加入公司后,参与Liza二期、Payara等深水项目的法律架构设计,并为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太阳能电站等项目提供法律支持。
“参与论坛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在绿色转型中的领导力,”阿什利·亨利表示,“中海油圭亚那公司始终将本地化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我们正探索将中国经验融入圭亚那的能源开发中。”她特别关注分论坛中关于零碳油田技术、社区共益模式的案例,计划将这些实践引入圭亚那项目。
吴志唯是中国华电越南嘉娜瓜沙有限公司发电运行部集控单元长。作为华电越南首批越南籍大学生技术骨干,工作中,他积极探索“语言+技能”双轨培训模式,帮助电厂越籍员工攻克语言障碍,避免工作中出现误操作风险,并针对越南籍新员工开展“一帮一带”培训方式,加强越南籍员工中文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全面促进了中越两国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技能互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非常荣幸能来到中国苏州参加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誉。”吴志唯说,“参加论坛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对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我们将持续为全球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
“参加2025年世界青年论坛是一次非常丰富多彩和鼓舞人心的经历。”佩德罗激动地说。他2022年11月加入中国三峡集团,一直奋战在能源销售购电协议(PPA)的谈判、管理和结算的一线,负责与市场运营商、规划单位、行业协会和其他供应链代理的对接。与此同时,还管理监管事务,分析潜在风险和机遇,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参考。
佩德罗表示,通过参加活动,他了解到许多跨领域的、令人鼓舞的创新举措。“参会代表、组织者和活动工作人员,一起营造了开放和相互尊重的环境。尽管我们的文化存在差异,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塑造更美好未来的集体承诺。”佩德罗说。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 /END/ ————
责任编辑丨李虹萦
校对 | 程镜睿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