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日月:连载171】
(接上文,金钏儿身份揭秘,金簪子吊在井里头)
金钏儿
43回,九月初二,凤姐生日。宝玉特意说“我往北府里去了”,出北门,“冷清清”,“正要冷清清的地方好”,四个“清”,还有“北”。去水仙庵,茗烟说“我常见二爷最厌这水仙庵的”,宝玉说“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宝玉进去后,也不拜洛神之像,因为洛神、水仙,都是“水”神,“水”是满清关键字,这是满清的神,满清的庙,所以宝玉不拜洛神,恨“混供神、混盖庙”。
但宝玉却跑到水仙庵这种代表满清的地方,在井台上祭金钏儿,茗烟还说“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正是肱股重臣洪承畴。崇祯以为洪承畴殉国了,遣官致祭,全国知闻,后来得知洪承畴降清,则国家公祭就成了“笑话”,所以宝玉踢茗烟说“看人听见笑话”。这也是宝玉致祭,偏挑水仙庵、井台上,这种水神、水边,代表“满清”地方的原因。
宝玉回来,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显然是去祭祀金钏儿了,因为今日也是金钏儿生日。
“大家仍旧看戏,当日演的是《荆钗记》。”转到44回,“话说众人看演《荆钗记》”。重复“《荆钗记》”,应注意到这种重复强调。
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表面看,林黛玉猜到宝玉出去祭金钏儿去了,所以说这样的话,跟说“雪雁的手炉子”一样,看似说王十朋江边祭祀,实则说宝玉跑出去祭祀,是敲打宝玉的话,所以宝玉回头岔开。
但这样的理解太表面了。反面看:
《荆钗记》是演王十朋、钱玉莲夫妻情深的戏,但与历史上的王十朋无关,纯属虚构。王十朋家贫,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姻。但继母欲将才貌双全的钱玉莲嫁给富豪,中间小人拨弄,王十朋虽中状元,却各种狗血剧情,我都懒得多写,导致钱玉莲投江自尽,又遇救,各种狗不理曲折,最终夫妻团圆。
第26出《投江》后,第30出《祭江》是王十朋母亲在江边祭祀玉莲,也称《女祭》;第35出《时祀》是王十朋特意到江边祭祀妻子,“纸钱飘,蝴蝶飞”,“睹物伤情越惨凄”,情真意切,也称《男祭》。
黛玉说“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这话满含轻蔑,明显对祭祀这个投水之人不以为然,为什么?
是用《荆钗记》中江边祭祀投水之人,提醒宝玉跑到水仙庵祭祀投水之人,关键是:《荆钗记》中被祭祀的投水之人,并没死!提醒读者:宝玉祭祀的投水之人,并没死!投水,“水”指满清,投清了!所以黛玉对这个祭祀很不爽,不以为然,出言不逊,毫不尊重“死者”。
众人看“荆钗记”、黛玉对“宝钗”说,对比“荆”钗,突显宝钗的“金”钗。黛玉说天下的“水”,不拘那里的“水”。金、水都是满清关键字,提醒读者,宝玉祭祀的投水之人,投的是满清。金钏儿洪承畴降清,投降的正是“金簪子”薛宝钗,皇太极,所以黛玉这些话是对宝钗说的,“宝钗不答”。
看明白了《荆钗记》的提醒,投水没死,我们一下就理解了:
宝玉先说宝钗是杨妃,提醒读者,宝钗杨妃的“七宝金钗”。
然后“宝钗”说“负荆请罪”,是提醒“荆钗”。
宝钗说“李逵骂了宋江”,是提醒“江”。
凤姐说“生姜”,三个“生姜”的“姜”,还是在重复强调“江”,三个“生姜”的“生”,都是在强调:没死!
“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凤姐再不通达,还不知道李逵、宋江吗?却不说“江”,而重复“生姜”,是既重复“姜”,又强调“生”!
谁没死?紧接着挨打的金钏儿。
荆钗,江,没死:原来在金钏儿挨打前,就先提醒了《荆钗记》,投江,没死。又是“答案在前”的写作手法。
所以作者强调:“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提醒读者,“他四个人”说“负荆请罪”、“李逵骂了宋江”、“生姜”等“言语”,一定要“解得”!不能“付之流水”。
我把“李逵骂了宋江”,和凤姐说“生姜”,解读为:江,没死。如果有人认为太牵强,看庚辰本这段:
“李逵骂了送江”:“送”涂抹,改为“宋”。
我认为,“送”是原著故意写的错字,是明显的错误提醒:江,是作者给读者送“江”。
抄书人一看,“宋江”都写错了,改!涂了“送”,改成“宋”。
其后重复多遍强调的“负荆请罪”和“生姜”,就容易看出了。
李逵骂了送江
在宝玉祭祀金钏儿后,就真的演《荆钗记》,并点出《男祭》这一出,提醒祭祀投水之人,也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投水之人并没死。
没死,投水,投井:投金,投降满清。
在演《荆钗记》的时候,在黛玉特意用《男祭》说宝玉祭祀金钏儿的时候,这些线索就全都串起来了。
红楼作者啊!对您的仰慕,如生姜送江,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而且再不敢对《红楼梦》中的“废话”、“啰嗦话”、“不相干的话”不加重视,泛泛看过。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