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司法,是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法官,是公平正义的裁量者与实践者。执行法官以坚忍破解“纸上权利”的困局,民事法官平衡着情理法的微妙天平,知识产权法官以专业目光审视着无形的智慧结晶……
时代奔涌向前,对法律的诉求日益多元。法官如何应对新的司法挑战,推进法治中国进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法官,紧跟时代步伐,35年审判生涯持续追求公平正义;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丽法官,解心结化纠纷,被群众称为“知心法官”;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赵鑫法官,深耕执行领域,在破解执行难题过程中捍卫公平正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庭长肖海棠法官,守护创新发展,为行业树立标杆……他们躬身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法治的种子。日前,光明日报记者对四位法官进行了专访,且来倾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宋鱼水:以有形之裁判 释放公正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作为审判长正在庭审。资料图片
35年过去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仍然记得她审理的第一个案件——为给餐馆送菜的农民工索要菜钱。农民工成功拿回价款时感动落泪的样子让她深有感触。
“有的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只进一次法院,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和当事人交心,去体验他们的心路历程,给予他们面向未来的勇气。”宋鱼水说。
从此,宋鱼水为自己立下规矩——不轻视小额案件和当事人的任何权利。
21世纪初,宋鱼水曾办理过一起由职工跳槽引起的侵害技术秘密纠纷。组织当事人证据交换、鉴定人出庭、专家陪审员参与……宋鱼水和同事们花了很大力气查明真相,一切进展顺利,当裁判有望时,宋鱼水内心却涌起一股强烈的调解愿望。
“情势虽剑拔弩张,但双方都愿意向法官倾诉。我想事情还有转机,还有调解的空间。”抱着这个想法,宋鱼水分别与当事人交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达成所愿。
那时,在北京中关村,在技术革新的助力下,不少小企业变成了大企业,大企业变成了国内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法官在严格依法办案前提下,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服务企业、服务大局,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题。”宋鱼水感慨。
随着我国科技公司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动趋于频繁,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多。201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应运而生。
十多年来,宋鱼水办理了一批知识产权领域“全国首例”案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既尊重已有的创新,又促进未来的创新,在创新体系的利益衡量中不断透视权利及其边界,促进技术、文化的活跃与发展。
比如,在2018年,宋鱼水审理了一起涉外专利案。“这个案子涉及半导体、光学等领域,并且当事人在德国、美国等国家都有诉讼,各个国家的裁判结果不一样,‘同族专利’是否该被保护存在争议。”宋鱼水说。
为解决这些难题,宋鱼水根据人民陪审员法相关规定,从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中随机抽选4名,组成7人合议庭审理该案。最终判决维持了涉案专利的有效性。
外方当事人高度评价称:“判决不仅关乎本公司的运营,更影响全球LED行业的技术发展,展现了中国法院的司法公正。”
曾经有一家案涉公司给宋鱼水送过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辨法析理,胜败皆服”。这句话至今仍鞭策着宋鱼水。
她告诉记者,辨法析理是手段,胜败皆服是目的。“让人们服的是什么?是公正的尺度,是准确的判断。”
黄志丽:阡陌间化纷争 茶香中解心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丽(右一)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资料图片
工作第19年的一个酷暑,黄志丽辗转于工地现场,为一件桩基施工款纠纷奔走。
这是福建漳芗的一处房地产项目,某承接商实施了该项目桩基工程。完工后,双方因桩基施工数量产生争议,而桩基已深埋在建筑地下,具体数量不易查清,承接商与地产商各执一词。黄志丽在设计院档案室如山的文件中翻出施工图,在项目部的纸堆里扒出施工监理记录,往来多地取证,同负责人不断交涉。当完整的证据链逐渐清晰,地产商当场哑然。
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知心法官》。这样的场景,也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丽扎根基层法庭的30年里反复上演。从书记员到副院长,她审结民商事案件7000余件,调解撤诉率达90%。她说:“我俯下的是身板,树起来的是信任。”
作为民事法官,黄志丽经手的案件总裹着“烟火气”。这些案子看似简单,但做到妥善处理并不容易。只有同时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与“心结”,才能让法治理念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内心。
“黄法官,我撤诉。”在第八次当面调解后,继母黄某终于拿到了继子陈某给的3万多元现金,撤回了起诉。陈某父亲去世后,陈某将现金、存款、抚恤金7万多元统统领走,一点也没留给继母黄某,两人矛盾由此爆发。为解开二人心结,黄志丽放弃了开庭审理这一最简单快捷的解决方式。4次走访,40公里行程,33小时谈话……黄志丽坚持下“苦功夫”,用“笨办法”。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解下,两人态度终于都慢慢软了下来。
在芗城区街巷阡陌间,她总结出“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法:调查研究贯穿始终,减少错案发生概率;亲和调解贯穿始终,弥补刚性司法不足;释法析理贯穿始终,实现法律规范与道德人情的互释交融。
2012年春天,全省首个“黄志丽法官工作室”的铜牌挂在了漳州南坑街道。如今,每周两次的“法律茶摊”,她用闽南语讲解民法典,帮阿婆算清拆迁补偿账,教商户规避合同陷阱。她把案件带到村子里、小区里,把巡回法庭搬到祠堂、晒谷场、家门口。13年来,5个工作室衍生出23个特色服务点,审理一件、教化一片,在“法律茶摊”的良性运行中,化解了大量处在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邻里纠纷,妯娌矛盾,赡养权责……都能在这个“厝边茶桌”上找到解法。
如今的芗城街头,黄志丽这位“侠女”法官也不再独行。32名“小黄法官”活跃在社区网格,他们秉持“三个贯穿始终”的工作方法,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大街小巷。
赵鑫:专注执行攻坚 平衡法理人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赵鑫正在整理案卷。资料图片
累计执结案件1万余件,执行到位金额超20亿元,这是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赵鑫在执行一线坚守14年来的成绩单。每一个案件背后,不仅有他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更有他对百姓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注。
将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有效执行,关乎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兑现,是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执行工作充满了挑战。赵鑫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信息不对称、资源难以调配等。但他深知,执行工作直接关乎判决相关联的百姓的生活。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他不仅依照法律办案,更始终坚持人性化的司法理念。
2011年,赵鑫刚踏入司法岗位不久,就接手了一个涉及抚养费纠纷的案件。案件的申请人是一位带着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生活困顿。男方拖欠多年的抚养费让其生活雪上加霜。
当时技术条件不是那么发达,查询男方的财产和房屋信息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当时心里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一定要找到他。”赵鑫和他的团队走访多个银行,进行资产查询,经过两天的蹲守,他们成功确认了男方的住址。
最终,在法律的威慑下,男方履行了支付义务。
赵鑫曾处理了众多重大疑难的腾退案件,这类案件之所以难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双方的艰难处境摆在面前时,需要将双方都妥善安排。
有一个案件令赵鑫记忆犹新。案件被执行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患有心脏病,孙子被确诊为白血病,儿子收入微薄,一家人的生活早已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60多岁的申请执行人也是离婚后孤身一人,疾病缠身,仅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两位当事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如何在法理与人情之间找到平衡,成了赵鑫面临的巨大挑战。
赵鑫多次与两位当事人沟通,细心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在了解老太太的家庭情况后,赵鑫决定,帮助老太太找到临时的安置房,同时为申请人筹措临时安置资金。
这一解决方案最终获得了双方的认可,案件得以顺利执行。
赵鑫不仅是执行一线的坚守者,更是改革创新的探索者。2016年,大兴区法院执行局率先进行团队化改革,赵鑫拉上两名法官助理与两名书记员组建了最初的“赵鑫团队”,开始团队化的摸索。
仅两年时间,赵鑫团队已经发展为由四名法官助理、四名书记员组成的“超级团队”。每个人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并且充分运用网络协查、电子录入等信息化手段,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如今,赵鑫与团队一如往常,奔走于大街小巷,努力将当事人胜诉权益及时“兑现”,守护着司法的权威,也呵护着执行的温情。
“在新时代,我会继续担当起职责使命,实现执行工作最好的发展。”赵鑫如是说。
肖海棠:深耕知产审判 护航创新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庭长肖海棠(右一)对一案件开展专利侵权比对。资料图片
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技术迭代迅速,案件复杂程度与日俱增,法官常面临“超纲题”,但这却是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肖海棠的“家常便饭”。
22年前,初入法院的肖海棠还是个书记员。当时庭里多是法律关系简单的侵权案件,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但随着时代发展,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经历改革,广东法院知识产权案件“井喷”。2009年起,疑难复杂案件增多,“IPAD”商标权属纠纷、360与腾讯反不正当竞争案等,凸显了企业对司法保护的迫切需求。
2013年,肖海棠迎来“第一大难关”——华为诉美国IDC公司垄断纠纷案。这是中国首宗企业反诉外国企业反垄断案,国内无先例、国际无共识。“当时我对这领域完全陌生,国内没案例,连‘标准必要专利’都少有人知。”肖海棠回忆。但她毫不畏惧,一头扎进陌生领域,边学边办。同事称她处于“海绵学习状态”,无数个日夜,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万字文书、中英文材料堆满书桌,见证着她的努力。“坚持到第五天的时候,顺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肖海棠仍难掩兴奋。
其后,肖海棠将全球思维、国际视野与中国法律语境相融合,对通信领域相关市场界定、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详细论证,最终认定美国IDC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应赔偿华为公司2000万元经济损失。
案件宣判后,反响巨大。有世界知识产权界“福布斯”之称的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将之评为“全球年度案例”。
当时,国内国际知识产权纠纷频发,专利等技术类案件增幅较大,所涉技术前沿、案情复杂,涉案标的额巨大,且不正当竞争案件数量日益增多,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迫在眉睫。如何通过司法守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是个时代命题。
肖海棠根据行业调研情况和司法审判实践,和同事们组成课题组,制定了《关于审理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案件的工作指引》,为全球通信领域出现的“标准必要专利”纠纷提供中国法院的解决思路。该“指引”发布后,获得国际知识产权界肯定。
从书记员到知识产权法官,肖海棠始终在法条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努力在个案与时代间架起桥梁。她说:“无论是司法裁判还是司法服务,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化解源头矛盾,不负组织信任,不负人民期盼,不负时代重托。”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陈慧娟 | 通讯员:王雪峰 柳素雯 张恺芮 马嘉仪 冯嘉欣
编辑:平钰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