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在纵情夏日,尽情享受,一片岁月静好,你一出门就成为蚊子的“唐僧肉”,浑身上下被叮满了包,痒得人抓心挠肝,给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本文将带你化身“灭蚊特工”,全方位揭秘蚊子的习性,破解蚊子的“套路”,助你从此告别“人型蚊香”。
你是招蚊体质吗
总有人感叹夏天蚊子太多,不管怎么防范,总有“漏网之蚊”来打破夏日的宁静与美好。为什么蚊子就偏偏选中了你?有传言说,某些特定血型的人特别招蚊子,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到底哪些特质才是蚊子的“心头好”呢?
二氧化碳
据研究,蚊子喜欢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地方。蚊子的视力不佳,只能看到眼前10米左右的物体,但它头顶上的两个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周边二氧化碳的浓度。当人们在运动出汗后,皮肤汗液中的乳酸、尿酸增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蚊子就通过这些信号,对“猎物”实现了精准的定位。此外,肥胖者、孕妇、青少年等人群新陈代谢快、体温高、爱出汗,也是蚊子的攻击对象。
深色衣服
蚊子天生喜欢阴暗的角落,爱往阴影里钻。在蚊子眼里,人们如果穿着黑色T恤、深色牛仔裤,就是一把行走的“遮阳伞”。浅色衣服能反射光线,让蚊子觉得无处可藏。
饮食习惯
烧烤、火锅、干锅、啤酒等重口味饮食,特别是进食大蒜、洋葱这类气味浓烈的食物后,这些味道会通过汗液排出,让人变成“蚊子吸引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被叮咬后如何应对
不少人被蚊子叮咬后,会在蚊子包上掐个“十”字或"井”字,这其实是一种“以痛制痒”的心理战术。但大力掐皮肤,如果指甲里的细菌造成皮肤破损甚至感染,就得不偿失了。以下才是正确的止痒方法:
冷敷降温
将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被叮咬部位,每次10~15分钟。冷敷可以降低皮肤温度,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液渗出,降低神经敏感性,减少炎症介质扩散和瘙痒介质的释放,快速缓解瘙痒和肿胀。
酸碱中和
蚊子的唾液是酸性的,用肥皂水、小苏打水清洗被叮咬处,能中和酸性物质。不过这种方法效果有限,且碱性物质可能刺激皮肤,敏感肌人群要慎用。
药物止痒
炉甘石洗剂是家庭常用药,摇匀后涂抹于患处有抗炎收敛、清凉止痒的效果,还能形成保护膜,在被蚊子叮咬后皮肤轻度瘙痒、形成小包时使用,可以缓解症状。当瘙痒明显、出现大包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含激素的药膏(如地奈德乳膏)。如瘙痒剧烈,出现超大包、红肿、水疱、渗液,甚至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时,要立即就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24小时内高热、体温骤升到39~40摄氏度伴随明显寒战,或者剧烈头痛、关节肌肉痛,全身出现红斑或点状出血疹,要立即就医,不能耽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防蚊措施“大比拼”
室内
1.断水行动。
蚊子的繁殖离不开水,及时清理水池、花盆托盘、花瓶、水桶里的积水,不给蚊子可乘之机。水生植物3~5天换一次水,可以从根源上消灭蚊子的“产房”,让它们无处逢生。
2.物理“结界”。
安装纱窗、纱门,可有效阻挡蚊子。如果带婴儿外出,婴儿手推车应挂上蚊帐,创造无蚊空间。备上电蚊拍,一旦发现漏网之蚊,出其不意地给它致命一击。灭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将其吸引后把它电死,安静又高效。
3.植物大作战。
薄荷、薰衣草、迷迭香等植物有天然的驱蚊作用。在家中阳台、窗台种植这类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散发淡淡香气,起到一定的驱蚊作用。
4.化学终极武器。
使用蚊香、电蚊香液时,要确保室内通风良好。家里如有小孩、孕妇,请选择儿童专用的低毒产品或天然植物油(如香茅油、薄荷油)等。还可以在角落里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蚊喷雾。
户外
1.穿搭防护有讲究。
穿长袖长裤、浅色衣物,减少皮肤暴露。可选择质地轻薄、透气的面料,既防蚊,又不会太闷热。
2.选对驱蚊产品。
根据户外活动时长和环境,选择合适的驱蚊剂。避蚊胺浓度10%~30%的产品驱蚊时效长。派卡瑞丁安全性高,适合儿童。驱蚊酯性质温和、低敏、低刺激。喷涂驱蚊产品时应避开眼、嘴和创面,回家后及时清洗干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月龄以下的宝宝和孕妇,慎用化学驱蚊产品。
3.避开危险时段和区域。
清晨和傍晚是蚊子成群结队外出活动的时间,此时应尽量减少外出。河边、草丛、树林等潮湿阴暗处是蚊子的聚集地,若非必要,避免长时间停留。
4.特殊场景的防护。
露营时,尽量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方搭帐篷,确保帐篷拉链拉好、无破损。使用户外蚊香、便携式电蚊拍,必要时可携带蚊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 重庆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何仁颖
策划:余运西
编辑:陈秀超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 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