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奥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大学生看《三体》热播:科幻IP如何助力天文科普与青年教育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8 19:40:07   浏览次数:2  发布人:425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科学本身具有理性美,而科幻就是把这种理性美传播开来。”[1]《三体》剧版在开播之初带来了一定的流量和热度,如“三体连更6天9集”“三体电视剧今日开播”“王子文叶文洁造型”等,但《三体》包含的众多天文学知识,如恒星演化理论、星球轨道和轨道稳定性、行星探测等,却没有带来天文科普热潮。“从整体上来讲,《三体》对天文热度的带动是很短暂的,尤其是《三体》剧版。”[2]"科幻热为何难转化为科普势能?"带着这

    “科学本身具有理性美,而科幻就是把这种理性美传播开来。”[1]《三体》剧版在开播之初带来了一定的流量和热度,如“三体连更6天9集”“三体电视剧今日开播”“王子文叶文洁造型”等,但《三体》包含的众多天文学知识,如恒星演化理论、星球轨道和轨道稳定性、行星探测等,却没有带来天文科普热潮。“从整体上来讲,《三体》对天文热度的带动是很短暂的,尤其是《三体》剧版。”[2]

    "科幻热为何难转化为科普势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密云观测基地、怀柔观测基地作了实地调研,并对话北京天文馆、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9位专家。一起来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团队成员。拍摄:伍美仪

    对话

    1.科幻与科普的边界与共生

    问:为了让更多人对天文产生兴趣,是否可以通过《三体》剧情代入的方式来科普天文知识?

    梁丽贤(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原科普主管):从科普的角度来说,如果科幻作品(电影或是小说、剧本)能够结合前沿科学,或者基于基础理论科学,我觉得可能更贴近大众,也能拉近科研和大众的距离。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可能会比较考验编剧、导演或者是剧组人员的科学认知。如果他们对前沿科学不太了解,就很容易形成偏差,所以就比较考验他们的功力,既要抓住大众的眼球,又要符合科学性和科幻性。

    张先飞(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在没有《三体》的情况下,天文其实也有很多的热度,但是我相信《三体》带来了更多的参与,扩充了喜爱天文的队伍,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至于怎么持续保持热度,我不好说,但是从我们自己做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我们是很希望能够把这个天文科普做得更好的。

    问:您认为三体带来的天文热是可持续性的吗?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科幻剧集来延续这种热度?

    梁丽贤(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原科普主管):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比如《流浪地球》等作品。因为对宇宙的故事的向往,会产生接连不断的好作品,也能够持续向大众输出一些科学前沿知识,激起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潮。可能科学家不一定有这个时间,但如果有这样的策划团队或者是影视团队,他们对这个素材对这件事情又感兴趣的话,那么大家就能一起合作,创造出好的作品。

    张华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系主任):我认为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根据我个人的一种观察或者理解,这种科幻热其实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精神上的这种追求就会变得很强烈,当人们不再为吃穿而担心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精神方面的追求。那么,天文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或者一个很好的关注对象,因为它确实很吸引人。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目前的这种水平,会有相当多的人对天文感兴趣。

    沈志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首先,从《三体》本身而言,我认为这种流传性是可持续的,至少《三体》给我以及如我一般的天文及科幻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不能成为未来的文学经典,这还要看时间。热度这个问题,有波峰肯定就有波谷。《三体》的很多“梗”,比如“降维打击”,已经内化为我们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说到天文热,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感不感兴趣的问题,它与人们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假如人们忙于果腹,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基本生存以外的东西。个人生活好的时候,会更有时间精力去发展多样的爱好,也更容易把目光和心灵投向星辰大海。天文学其实是一种满足人类好奇心的奢侈学科,唯有国泰民安,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下去。

    问:您觉得《三体》涉及天文学的部分,是否与现行的理论有不符合或冲突的地方呢?

    谭宝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首席教授):肯定有一些地方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比如说《三体》它本身拍摄的事实背景,所谓的三体就是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及附近的两颗恒星,也就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和贝塔星。《三体》中设定的三体系统是三颗等大的恒星,是个典型的三体系统,其中有人类存在。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半人马座阿尔法三星系统是由两个隔得较近的、较大恒星与另一个距离较远、质量较小的红矮星组成的。由于三颗星都是恒星级别的,巨大的引力作用对彼此的轨道都会产生非常显著并且难以预测的影响,这使得比邻星周围的空间环境十分恶劣,比如人们已经观测到比邻星上存在远比太阳上更频繁的强耀斑爆发,在那样的环境里,很难有孕育生命的机会。

    问:《三体》涉及天体物理以及宇宙学部分是否与现实理论有冲突?

    刘博洋(天文教育工作者、火箭与星空摄影师):科幻是允许一定假定的,不可避免有一些科幻设定在里面。《三体》作为一个科幻作品,我们并不苛求它所有的细节都严格符合真正的科学。作品中提到,一个三体系统状态可以存在很长时间,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因为任何一个不稳定的系统都无法长期存在,在天体物理上能存在下来的都是稳定的系统。

    问:您认为我国可否诞生出科幻大牛级的作品,推动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刘博洋(天文教育工作者、火箭与星空摄影师):《三体》之后我不太清楚。在《三体》之前连续几年密集发布了大量短篇的作品,《三体》只不过是在声望上达到巅峰之后的一个。刘慈欣确实是影响了一到两代中国人,也是能看到的目前国内唯一有希望成为国民共同记忆的一位科幻作家。

    问:您对《三体》中VR游戏体验宇宙的看法是什么?您觉得这样的科普方式是否可行?

    颜毅华(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太阳射电研究首席研究员):展示星空和不同的星座,用虚拟现实来表现也是非常好的方式。虚拟现实能够直接将天文观测的天图给你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比如,牛郎织女等,都有对天空的描述,虚拟现实就是将这些结合起来。

    问:您认为该如何利用《三体》剧版来宣传天体物理,以避免出现过分宣传剧情而忽视科学性的情况?

    张华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系主任):如果是硬科幻的话,它本身就与现有的物理理论比较契合,但是它也有自由发挥的地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追随科幻。科幻对社会的意义,可能有两个方面:宣传科学、吸引人们对科学的关注,这是一方面的意义;另外一方面,就是像其他种类的小说一样,它也有文学性的一面。

    2.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图景

    问:如果您面对《三体》“物理学不存在了”的信仰崩塌,会如何应对?

    梁丽贤(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原科普主管):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都在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认知,然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去推演我们的理论。科学家是相对理性的,一般不会出现因为“信仰崩塌”而自杀这种偏激情况。比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化,虽然中间也有一段比较黑暗痛苦的过程,但当新的理论出现,我们就会从黑暗的隧道走出来迎接光明。作为科学家,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期,这个时候,我觉得还是要靠自身的信念。有时候存在一些偏执,像走到了死胡同里,但我更希望我们科学家能够打开心扉,去听听外面人的一些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情,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而不是太过于执着,去钻一些牛角尖。其实很多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在遇到瓶颈期的时候,他们能够凭借个人意志,做出一些突破。

    张先飞(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对科学家来说,当观测到的很多实验事实违背了常识,违背了从前的经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非常开心。至少从我个人做科研的体验来讲,我非常乐意发现新的事实。科学是一个非常包容的状态,不会说因为违背你从前的一些知识和教条,你就会信仰崩塌。当你发现新的事实,那说明你还有更多的可待发现的事情。我觉得作为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是不会存在信仰崩塌的。科学最本质的一个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科学家不会因为和自己之前的观念不符合,就把自己给弄崩溃了,而是在发现新的东西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探索,这才是科学家的真正精神。

    王雪凇(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在现实中,如果遇到《三体》里面出现的这种情况,就是有证据证明有三体人阻碍我们的物理学进一步探索和进步,我觉得那个感觉应该不是崩溃,而应该是非常兴奋的。

    张华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系主任):做基础物理的人,如果发现自己学习了一辈子,研究了一辈子的理论完全不成立了,对人的信仰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种对理论的打击造成信仰的崩溃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理论一定是进步的或者发展的,例如从牛顿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者到量子力学,这是一种非常大的飞跃。但是这种飞跃我们能够理解它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正常的发展。像小说中那种发现自己很多事情解决不了的时候,我觉得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一定会首先考虑究竟是我们的观测出了问题,实验出了问题,还是理论出了问题,我觉得可能还是会抱着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不大可能会出现那种什么心理上的完全崩溃。

    齐锐(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在我做的一个音频节目里,开头引用的就是《三体》里大刘的一句话:“宇宙很大,生活更大。”这句话是小说中我最喜爱的8个字,也是最精华的8个字。宇宙的奥秘确实在那放着,你有这个能力和条件,当然可以去探索,但是如果这条路没有,生活还是更大。对你来说,生活才是更重要的。那么当物理学不存在的时候,还有别的呢,就是说我们人生中不是只有科学。咱就是说科学不存在了,那还有艺术,还有文学,还有社会科学。就是说这个世界不会就剩下你一个人吧,还有这么多人在一块,其实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做。如果我们不做自然科学了,那反倒还有更多的时间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一些。我觉得要让自己活得更立体一点,否则自己的人格属性可能发展不均衡,在理性思维方面特别突出,但是与人打交道方面,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就会特别弱。如果发展更均衡些,人生可以过得更丰满更立体,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

    问:您认为可否利用《三体》剧版中对汪淼和沙瑞山的塑造来宣扬科学家精神?

    张华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系主任):也许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我认为在这个电视剧里面,科学家的形象跟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并不是很符合或相一致。这么说吧,因为演员毕竟是演员,他们不是科学家,如果演员能够跟科学家真正在一起工作几天,他对这个角色的把握可能会更好。我个人认为,剧中出现的几位科学家其实跟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科学家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3.科普活动的创新路径

    问:您觉得是否可以举办与三体相关的论坛?

    梁丽贤(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原科普主管):未来是有可能的,只是目前缺少相关的策划,可能比较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小的地方开始合作,比如说我们兴隆基地,可以策划一场以科普为主题的论坛、活动,逐步开展更深的跨界合作。

    王雪凇(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我觉得还是可能的,但不确定公众的热情到底有多大。当具体介绍三体背后科学的时候,公众是否会觉得听不懂或者无趣呢?因为论坛一般都是请做科学或者科普的老师来讲一讲、作报告之类的,而展览可以结合各种元素,如报告、VR、互动、游戏,这个有趣的成分就明显比观众坐在下面单纯听报告要多得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调研和访谈。拍摄:尹杰弘

    《三体》的热度终会消退,但它点燃的“科学好奇心”不应熄灭。《三体》现象级传播揭示了一条启示:科幻IP不仅是天文热度的“引爆器”,更是科学精神与公众认知的“连接器”。未来科普的创新突围,或将诞生于科幻IP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协作——科学家提供知识校准,创作者构建情感共鸣,教育者设计转化路径......

    注:截取部分访谈内容,访谈顺序为随机排列。

    参考文献:

    [1] 科幻世界杂志社.科幻能承担科普功能吗?听听科幻作家们怎么说[Z].(2018-04-08)[2023-9-6]https://www.cdstm.cn/theme/khsj/khzx/khcb/201704/t20170406_497558.html

    [2] 潇湘晨报.热搜霸占、原著党狂喜,电视剧《三体》做对了什么[Z].(2023-01-17)[2023-9-6].https://new.qq.com/rain/a/20230117A08JBU00

    作者 | 尹杰弘,中央民族大学英语系大三,曾于2018年参加“英才计划”

    编辑 | 孟想

    审校 | 若惜、朱志安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425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